6月30日,河北衡水高新区妇联上门为大麻森乡老党员宋淑真颁发“光荣在党76年”荣誉证书,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党员心中。
家住大麻森乡北宋家村的建国前老党员宋淑真,1926年出生,194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宋淑珍从1952年到1968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在担任村干部期间,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干部群众努力抓生产,战胜洪涝灾害,谱写出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凯歌。
一、家贫寒,遇战乱,被迫早嫁
宋淑真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兄弟姐妹五人,她排行老大。家庭生活贫苦,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奔波,照看弟妹的重担落在了小淑真肩上。1939 年,日本侵略者占据衡水,衡水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抗日斗争。宋淑真的家乡城西北纪家庄一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宋淑真12岁上刘家庄的抗日小学,分组秘密地分散在堡垒户家中学习。后来到程庄学校公开上课,一遇日军“扫荡”,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到村外庄稼地东躲西藏,根本不能正常学习,就这样到了小学三年级。虽然学的文化知识不多,但在后来的工作中还是起了很大作用。1943年 (民国32年) ,衡水县遭遇大水,地里庄稼颗粒无收,日本鬼子还经常来烧杀抢掠。一接到敌人要来“扫荡”的消息,村里的老百姓就立刻牵着牲口,驮着被子领着家小,躲进大洼的庄稼地里,敌人走后才敢回来。母亲望着大妮宋淑真,含着眼泪说:“妮啊, 你也这么大了,这兵荒马乱的,每天提心吊胆,灾荒又这么重,咱家人又多,没吃的,娘想给你找个婆家嫁出去逃个活命吧。”说完娘俩抱在一起大哭一场。原来,淑真的母亲托人在北宋家村给她找了一个婆家。北宋家村离鬼子炮楼仅二里地,是敌占区,日伪军把它叫“爱护村”,一般不去“扫荡”,相对比较安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仅16岁的宋淑真就这样嫁到了北宋家村。
二、求进步,敢作为,秘密入党
嫁到北宋家村后的三年中,宋淑真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一是受共产党秘密组织的指派,监督和汇报本村国民党人士(据说在国民党里头当过文书),团结其参加抗日,防止他倒向日伪。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多次将其表现秘密地向指定人员汇报。二是参加党的秘密会议,有一天宋淑真拿到通知,让她约上庞家村徐大暖、中堂村张小巧,假装走亲戚到呼家村东头一家堡垒户家开会。会议内容是宣传平等、反对封建,给那些公婆虐待儿媳的家庭做工作,以求家庭和睦,争取基本群众支持抗日。她积极登门做妇女工作,秘密组织青年妇女学习新知识,成为妇女的贴心人。然而公婆的守旧思想对她有些不满,宋淑真耐心地劝解公婆,主动多做家务,最终得到老人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加入共产党。1946年,衡水县虽已解放,但在农村,共产党的组织并没有公开,一切活动都是秘密进行。当年9月,赵运光同志作为宋淑真和另外两名同志的入党介绍人,介绍其正式加入中共党员,每人给了一封和本地党组织联系的介绍信,宣布了党的纪律,要求必须严守秘密。宋淑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坐着牛车返回家乡,把介绍信交到侯刘马村党支部。自此宋淑真作为一名党员更加积极地为党工作。到1952年,本村党员发展到了3人,成立了北宋家村党支部,宋淑真任书记,在这个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一直干到1968年。
三、拔穷根,搞水利,发展生产
上世纪50年代初,虽然农民分得了土地,但贫困生活尚未变化,宋淑真一心一意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本村王僧合的大女儿王彩均家里很穷,交不起学费要辍学,宋淑真帮她申请到教济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上班有了工作。贫困户王四,家徒四壁,炕上席都没有,宋淑真帮他到信用社申请无息贷款,帮他解快了生产生活上急需的资金问题。
怎么帮助这些贫困户走出困境呢?宋淑真响应毛主席发出的“组织起来”的伟大口号,按照上级的部署,带头组织互助组、合作社,1957 年又组织了高级社。这年秋天,在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中,宋淑真积极响应,精心组织群众打砖井,她与乡亲们摸索出一套“流水作业”法,即:把劳力分成三组,一组挖旱井框,一组砌井盘,集中一组精壮劳力搭架子行盘,加快了速度,提高了质量,作为先进典型,宋淑真在衡水大礼堂的全县打井大会上发言介绍了经验。北宋家村一气打成了十几眼砖井。这些砖井为春播点种和种菜园子提供了水源,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到了后来,宋淑真带领全村群众,平土地,打机井,彻底改变了生产条件,实现年年丰收,拔掉了穷根。
四、战饥荒,抗洪水,勇度难关
1959年冬到1961年春,史称“三年困难时期”。宋淑真说,这是让她愁得要上吊的几年。当时的政策是“打干送净”,生产队不允许库存粮食。村办公共食堂吃粮到公社报领。到了1960 年,村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了,全村300多号人张着嘴等宋淑真想办法。怎么办?当时宋淑真没别的办法,只好找公社领导,他向领导汇报了村里的情况。在宋淑珍的坚持和努力下,硬是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公社领导让她带回了粮食,乡亲们马上磨面然后闯过了一动。宋淑真发动群众挖野菜,做淀粉,撸草籽,充饥度荒。正是这位意志坚强的女共产党员,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度过了“低指标,瓜菜代”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3年暴发特大洪水,这让宋淑真经受了百年不遇特大洪灾,按照托抗洪保村保命,宋淑真永远也忘不了那让人提心吊胆的场景。
接到县委抽调民工进城挡埝的紧急通知,宋淑真作为一村之长, 深知赴衡挡埝这个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她不顾公婆的强烈反对,首先给自己年仅17岁的独生儿子王东昌报了名。在她的带动下,参加进城挡埝的民工队伍很快就组织好,按时出发了。民工走后,她立即组织在家劳力,按照上级8月7号晚电话会议精神要求,抢挡护村埝及做好各项准备工作。8月9日护村埝筑成。8月10日清晨,洪水来到村头,很快围了村。宋淑真招呼起全村百姓,不分男女老少,严阵以待。脱缰的洪水来得猛,水势大,水位眼瞅着往上涨。抽袋烟的工夫,水漫埝决,洪水冲过护村埝,进了村。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宋淑真虽是一农村妇女,但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斗争磨炼,使她成为一个坚定沉着、勇于担当的党的基层干部。她首先以冷静果敢的姿态稳定了群众情绪,紧接着召集支委和在家党员现场磋商,决定带领群众,保村保命。于是组织人们迎着水头,在街上筑起水到后的第一道埝。很快,第一道埝保不住了又挡第二道埝。第二道埝又被冲垮,再挡第三道埝。第三道埝无处取土,就发动群众扒墙拆屋,用土坯挡埝。第三道埝几次出险,她带领群众用拆墙的土坯和和门板堵住险口,终于把洪水挡住,保住了这百十户人的生命和财产。水是稳住了,宋淑真悬着的心并没有放下来。三天三夜,她组织干部、民兵分段守埝,发现险情立即抢救。水位下退了,宋淑真坐在地上,脱鞋倒倒里边的泥沙,两只脚板满是血泡。此时的她才感到钻心地疼,浑身随即瘫倒在地。
乡亲们心疼地把她抬到了家里。宋淑真领导北宋家村群众力斗洪魔的事迹,是衡水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抗洪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好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的党员和群众奋力拼搏,才取得了1963年全县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从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宋淑真依然关心村里,力所能及地做些工作。宋淑真有三件宝贝。一件是一本红色包皮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她说这是她的一把尺子,经常拿出来读一读,用它量一量自己的行动是否偏离了轨道;另一件是1991年建党70周年纪念时,上级组织发给她的一套《入党誓词》,她说这是一面镜子,时刻拿出来照一照自己的思想,是否忘了初心;第三件是2006年12月30日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发给她的《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贴领取证》,她说这是一只炉子,它时刻温暖着基层党员的心,它体现的是党的关怀、组织的温暖。
在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的今天,依旧需要更多先进的党员分子积极涌现出来,宋淑真作为老党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农村老党员宋淑真,在新时代依旧值得我们的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