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川:百年党史我添彩——我与“台城星火”的点滴往事

2023-10-07 16:08:21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外景。张旭辉 摄

  今年8月,适逢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台城特别党支部”建立100周年,特撰此文以示永恒的纪念。

  百年党史我添彩

  ——我与“台城星火”的点滴往事

  柏川

  中国共产党的风雨百年,山川大地共睹,青史典籍可鉴,寰球天下皆知。

  从100多年前“南陈北李”关于共产党名称的斟酌敲定,到上海石库门十三名胸怀天下的先驱者首创义举,一路走来艰苦卓绝险象环生,充满了生与死的搏斗,血与火的惨烈,成与败的淬炼,泪与汗的悲壮,哭与笑的宣泄,一次次背后捅刀子的杀戮和围剿,一回回赴汤蹈火的抗争与奋起,一桩桩光鲜的结盟和无耻的背叛,一番番命悬一线的危局与死里求生的逆转,其艰难曲折的悲壮历程,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无可比拟。

  谁也不会料到,当时太多的国内外人士包括共产国际的要员们并不看好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支气若游丝(台湾宣传语)衣衫褴褛叫花子般的队伍,竟然逆袭反转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随即,刚刚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站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人不解甲马不停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为新中国大规模建设开创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从此一个曾经内忧外患饱受欺辱的东方大国获得了应有的尊严,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渐行渐远。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运用凝聚着五千年文明精华的“中国智慧”参与全球治理,持续不断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树有根,参天之茂必存其基;水有始,浩荡江河必出其源。伫立于建党百年的历史关节点上,抚今追昔回望来路,探求中国共产党人从弱到强、反败为胜、直达辉煌的根本原因,用得上领导人那一句高度概括而贴切生动的成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里的“初心”,就是为穷人打天下,为劳苦大众谋福利,为中华民族的自由民主独立幸福而奋斗,仗剑拯民于水火,忠诚历久而不灭。虽然,当年白色恐怖如影随形反动派张牙舞爪,征途上荆棘遍布岌岌可危,但是具有了“初心”,一代代共产党人便徒增了坚如磐石的底气和信念,便凝聚了虽九死而不悔的冲天豪情。为了实现崇高而神圣的目标,无数先驱者孤胆远行毅然背叛自己的阶级和家庭,不惜为国捐躯血洒疆场“用头颅撞开地狱的闸门(但丁语)”,后继者义在枪林弹雨中无反顾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共产党人正气歌。

  且看:泣血上海滩,南昌举义旗,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路,血染湘江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陕北起宏图,抗战御倭寇,一寸河山一寸血,枪杆子里出政权。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豪迈;陈独秀“出了研究室就进监狱,出了监狱就进研究室”的气度;叶挺不肯屈节苟活宁愿“把牢底坐穿”的节操;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纵身跳下山崖的威武;董存瑞黄继光用血肉之躯为胜利开辟前进道路的悲壮!百年浴血奋斗,惊天地而泣鬼神;百载苦难辉煌,震寰宇而昭日月。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初心”作伴前赴后继,一息尚存奋斗不止,以鲜活的生命为共和国的大厦奠基,用热血染红了庄严的五星红旗,把一代伟人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划时代预言演绎得壮怀激烈,也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中国人民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衡水这一方水土地处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浩然正气,穿越了历史时空而震烁千古。百年大党具有史诗般的历史过往,衡水一带也有着辉煌而厚重的的红色记忆。追根溯源,拂去历史的风尘,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运动的肇始和发端,人们在惊异、惊讶、惊奇之后开始读懂安平:这里原来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开展农民运动的发祥之地!

  早在100年前的1923年8月,南湖航船上的红色火种悄悄点燃,由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两年,北方滹沱河畔的安平县就遥相呼应,顺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别党支部,两个“泥腿子”青年农民心怀对新生活的向往,抱定了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握紧拳头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破天荒的成为了中共历史上最早的农民党员。仅仅一年后1924年8月,这里又创建了直隶省(河北省前身)的第一个中共县委——安平县委员会,率先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开启了共产党在北方农村建立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先河,有了共产党做主心骨,安平人民义无返顾地走上了翻身求解放的斗争之路。这两件大事,被称为中共党史上的“两个第一”,已经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是谁在漫漫黑夜中,以占时代风气之先的“初心”,引来了南湖航船上的革命火种,在滹沱河两岸点燃了安平人民冲破枷锁追求美好生活的星星之火?在这一片率先觉醒了的土地上,有一个革命先驱人物在历史星空中熠熠生辉,他就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和直隶第一个中共县委的创建人——弓仲韬。只不过,这些凝聚着衡水早期共产党人先驱者奋斗足迹的历史资料,都是后来者如发掘出土文物那样,一步步探索寻觅而后复原出来的。

  弓仲韬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年弓仲韬创建“两个第一”和首开北方农民运动先河的浴血痕迹,在改朝换代的大起大落中被风吹雨打去,历史有时健忘,一切尚待提醒。直到上个世纪九十末,时任中共衡水市委副书记的郭华同志,一个由文青逐级而上满腹经纶的学者型官员,在安平县调研时一不留神发现了其中的蹊跷,当时就以学者的敏锐意识到发现了党史上的“新大陆”,安平党组织的建立时间定格在1923年8月,这个时间点距离中共诞生只有短短的两年,岂能单单一个“早”字了得!紧随其后,满怀兴致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郭华,在中共衡水市委领导的支持和安平县委的配合下,历经两年多时间的考察问询研究,终于考证出弓仲韬创建的台城党支部,毫无疑问就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农村支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不仅是感恩共产党先驱者的付出和奉献泽及后来人,也是我对郭华书记和许多发掘者的温情敬意。只是因为有了前期的铺垫,我才荣幸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顺势而为参与了“台城星火”的一系列创作活动。从2004年“七一”前开始,撰写长篇通讯《冀中平原上的星星之火》在《衡水日报》头版头条发表;2004年8月随写随发创作中篇纪实文学《台城星火》在《衡水日报》连载,而后结集于2007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又在《衡水日报》继续连载;2008年7月参与河北省委组织部拍摄的党员教育电视片《台城星火》,负责撰稿,此片多年来一直在纪念馆内播放;2008年10月撰写8000字的《中共第一个农民党员弓风洲》在《衡水日报》发表;2012年执笔创作报告文学《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被解放军出版社确定为“向十八大献礼重点作品”而出版,此书获得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和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七一”在《河北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点燃北方农运的星星之火》;2018年创作电影文学脚本《台城星火》,全文4万字(曾寄国家电视电影部,因初次试笔未果),2020年创作1.2万字的微电影剧本《台城星火》;另外多年来多次接受《燕赵都市报》、《河北日报》、《长城网》、《衡水日报》等媒体采访并提供资料。另外我还应安平县委之邀,远赴哈尔滨、天津、银川等地,参与为纪念馆搜集文物资料的工作,拾遗补缺收获颇丰,充实丰富了展览馆的实物和内涵。

  适逢党的百年诞辰之际,作为一个有着五十年党龄的我,能尽绵薄之力为百年党史增光添彩,弘扬燕赵风骨衡水气派读懂安平,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深感荣幸与自豪。尽管十几年时光匆匆而去,然而我的脑际仍保留着许多难以忘却的点滴往事,总觉得责无旁贷,有义务也有必要把这些美好记忆披露出来,相信此举对缅怀先驱激励来者弘扬红色文化,会大有裨益。

  (一)

  2004年7月间,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热”持续升温引爆,在韶山、井冈山、延安、上海、广州等革命圣地人头攒动的同时,一处处崭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犹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自古以来以陶冶性情休闲度假为目的的山水旅游,刹时间又被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底蕴,光荣传统搭台,红色文化唱戏,令山川生辉,教地域添彩,旅游经济也芝麻开花节节高,社会各界皆大欢喜。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共衡水市委机关报的《衡水日报》也相机而动,总编辑杨淑强调兵遣将,紧急动员要在短期内推出一批高水平的重点稿件,才能不负众望。当他将这一意见转达我时,我竟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给你搞一个中篇连载,怎么样?”总编同志有点惊愕,原想安排我写一两篇重点稿件,压根儿没想搞什么中篇,于是疑惑地发问:“你先别吹,你真能够搞出一部中篇来?”我胸有成竹从容作答:“请领导放心,保证圆满完成任务!”我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的夸海口打包票,并非空谷来风,而是有着充足的底气,只因为刚刚十几天前采写《衡水日报》头版头条《冀中平原上的星星之火》的文章时,曾经到台城村和纪念馆深入采访挖掘,浏览先驱者大义凛然的奋斗足迹,面对鲜血染红的滚烫热土,聆听知情者亲历者满怀深情地讲述,只觉得神清气爽眉扬目亮,一眼就瞅准了这里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金矿”,当即就对同行的安平县委宣传部马建超说,伙计给我留着,到时候我给你搞一个中篇在报上连载!马建超点头称许。曾记得一位哲人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们,而时间就是伟大的作者。这回真让哲人说中啦!果不其然,我当初触景生情的灵光一闪,仅仅几天后就被派上了用武之地!

  百年党史我添彩,行胜于言,刻不容缓。接受任务的我,匆匆驱车赶往安平县,一头扎进了“矿洞中”开始了紧张而繁忙的发掘寻觅。安平县委宣传部领导热情慷慨大力支持,在马建超等人的斡旋帮助下,抱来了《安平县志》、《安平县党史资料汇编》以及各种能搜集到的资料图片素材,大面积地广采博取,为我所用。查阅资料,寻找线索,追踪蛛丝马迹,寻访县党史办老同志,采访台城村耄耋之年的老党员,参观安平县烈士陵园,五六天时间里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有点儿累却快乐着,只惹得安平县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大发感慨:“记者见得多了去啦,没见过你这么不嫌累得慌的,哈哈”。

  采访归来我兴奋莫名,一门心思投入了撰写中篇纪实文学的繁重工作。闭门斗室,自绝于人,冥思苦想,开始动用大脑纹沟中多年积累的才情智慧,精心构思每一个标题,搜肠刮肚撰写每一个字句段篇章,力求体现自己的最高水准,拨开岁月的迷雾,拂去历史的风尘,以温情和敬意解构历史,使得衡水这一方地域上共产党人先驱者的历史业绩重现于世,广为人知。

  首先是确定标题即书名,根据之前的长篇通讯大标题,我顺手牵羊就拟定了“台城星火”。顾名思义,此大标题生动贴切恰如其分,既接地气又具文采,旗帜鲜明地叫响了这一方红色记忆的亮点,一是突出地域特色,清晰地点明了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台城,二是概括地提炼出先驱者的历史地位和光辉业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井冈时期的英明预言攀上了关系。十几年来,“台城星火”一词逐步走俏,升华为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闻名遐迩的响亮名片,被各类戏剧、电影剧本、电视片、宣传片等传播媒介顺手拈来多次使用,纲举而目张,历久而长新,以至于近年来为适应红色旅游的升温,台城纪念馆前大街的大规模升级改造,也以“星火台城”作为响当当的地标,镌刻于巨石之上。去年二十大召开前夕,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到台城纪念馆视察时提出内容要与时俱进更换升级,衡水市委宣传部召集我参与文案的撰写,省里专家拟定的总标题为“星火燎原”,我建议采用“台城星火”,被专家们采纳。

  其次,就是为《台城星火》这一急就篇的连续刊载,撰写源源不断的后续文章了。业界人士都知道,赶气候又体现新闻时效性的急就篇,再加上一个连载,

  这就命中注定了我要手脑并用跟头轱辘地忙活一阵子啦!彼时编辑部的电脑尚未普及,虽然家中已备而我的操作尚处于“三脚猫”功夫,所以只能一概手写来完成任务了。况且写书就是个苦差事,免不了承受寂寞、枯燥、劳神、费劲的煎熬,皱眉锁目,抓耳挠腮,有时连抽三根烟愣是憋不出一个字,折腾得大脑神经的每一个细胞都高度紧张,几番脑汁搅拨过后,或许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从中筛选出贴切恰当的字和句,这才是镶嵌进了巍巍高楼大厦的一块砖,其他浩繁巨大的工程还等着你去堆砌呢!

  连轴转的辛苦劳累,牛刀小试终于转化为佳作成篇,一周后后我交出了三篇稿件,每篇在1500字左右。杨总编见稿一阵欣喜,随即将稿子呈交衡水市委宣传部长徐学清审阅,部长看罢大喜过望,连声说:“想不到你报社还有这样的人才,衡水日报真是藏龙卧虎啊!”部长的褒奖经杨总编转达后,我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只因为我生于1952年,正是龙年啊!

  随即,以《台城星火》为大标题的中篇纪实文学开始在《衡水日报》连载,当时作者署名为“柏川 马建超”,时间在2004年7月21日,标题由《衡水日报》副总编董立国书写,编辑部现发现卖,我这里随写随发。这里,姑且引用第一篇“引子”中的一首诗以飨读者,诗曰:“自古雄才出燕赵,慷慨悲歌贯九霄,两个第一彪青史,台城星火缘大钊。”开明宗义,就把“台城星火”的播火者弓仲韬与中共创始人李大钊的关系作了清晰的交待,风雨如磐的年代,仁人志士的觉醒,生与死的搏斗,血与火的残酷,泪与汗的挥洒,抗争与昂奋,艰苦与卓绝,惨烈与悲壮,一幕幕前赴后继的场景历历在目。

  《衡水日报》已经多年未刊登连载作品,复原和再现八十多年前革命先驱业绩的《台城星火》一经面世,倏然间引发了轰动效应,人们争相传阅,阅读热经久不息。且不要说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许许多多的衡水人第一次知晓了弓仲韬的名字,第一次了解到安平这一片热土上竟然蕴藏着占时代风气之先的“星星之火”,在上海石库门和南湖航船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刚刚两年之际,冀中平原上的滹沱河畔就建立起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破天荒的有了最早的农民党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时的我又雄心萌动,开始谋划更大的突破和升华。

  (二)

  连载文章写道第五六篇的时候,我这里就感觉到有点“江郎才尽”啦!近万字的故事情节,一幕一幕的场景写下来,已经消耗掉了前期采访的大部分素材,关于弓仲韬和李大钊当年活动的概况,以及弓仲韬开展革命斗争的史料,仅仅有安平县党史汇编的只言片语,这些对于中篇的连载只是杯水车薪,接下来的文章怎么做?等米下锅,可是“米”在何方何处?

  我灵机一动,便向报社和安平县委宣传部领导,提出了远赴哈尔滨采访弓仲韬后人的申请,另外就是去北大红楼搜寻一番。因在安平采访期间已经获悉,弓仲韬的次女弓乃如,十几岁就追随父亲参加革命,由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曾任安平县女子师范党支部书记,三十年代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随东北籍丈夫田澍去东北开辟新的根据地,后来一家在哈尔滨居住,解放后又接父亲弓仲韬去哈尔滨团聚。可是多年来一直没有与老家联系过,安平县和衡水市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整理党史资料时,党史工作者也无人前往寻访,毫无疑问那里一定会珍藏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正好可以深入发掘,略补我的无米之炊。

  领导开明,欣然批准了我的申请,于是兴致勃勃的我就有了首次奔赴哈尔滨的深入采访。在冰城哈尔滨,我见到了弓仲韬的外孙一辈三人,老大田小平,曾任职大兴安岭森林武警师政委已退休,田老二任职黑龙江省三江开发办处级干部,外孙女田小红为一般职工,未见面的老三田卫平据说任某驻外大使馆参赞。见到姥爷家乡来的记者,田家兄妹兴奋不已,三个人翻箱倒柜打开儿时的记忆之门,详尽地诉说了姥爷当年在哈尔滨的情况,并拿来了几张发黄的老照片,他们的姥爷已经于1964年溘然长逝,时光流逝达四十年之久了,骨灰存放于向阳山革命公墓。其父母亲也在1980年代先后离世作古,母亲弓乃如最后任职黑龙江省统战部干部处长,是黑龙江省五个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之一,曾连任多届省政协委员,父亲田澍曾任黑龙江省科委副主任、农业厅副厅长等职务。至于说到姥爷和母亲当年参加革命的情况,兄妹三人只略知一二,其他详细情况就一概语焉不详了。

  我有点儿心灰意冷,行程数千里的采访收获甚微,又面临搁浅,我苦苦思谋突破却没辙儿!不过从他们口中,我了解到弓仲韬早年参加革命的情况经组织审查后予以确认,享受到老红军待遇,每月有70元生活补贴和一些生活用品票证,老革命家为之奋斗的新中国蒸蒸日上,他终于老有所终享受到应有的优待,我心中舒出了长长的一口气。这一细节,被我写进《台城星火》最后的一章“弓仲韬的晚年岁月”,因连载早已停止,故而文章连同弓仲韬与外孙辈的老照片,发表于《衡水日报》晨刊“今读老照片”专栏。

  送走了田家兄妹,我在宾馆里苦苦思索想辙儿,眉头一皱忽然计上心来,何不去查一下弓乃如的档案!那里面肯定有她参加革命详尽地履历记载,有新鲜的“活鱼”,也有尘封多年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打电话给田老二说明了意向,他慨然应允。

  次日,跟随田老二去了黑龙江省统战部,一番周折过后,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泛黄陈旧的弓乃如档案,仔细浏览里面的内容让我豁然开朗,正中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话,这一次收获满满,就有了不虚此行的欣慰!里面有弓乃如在延安参加1942年整风运动时的自查、自传,解放后历次运动的自查和结论,各个时期的党员干部登记表履历表,名目繁多内容丰富详实,涉及到家庭背景、人生历程、自身业绩、战友同事,更为关键和要紧的是,其中多次提到她父亲弓仲韬在白色恐怖下开展革命斗争的事实,以及父女逃避反动派追捕四处躲藏和奔赴延安途中的坎坷凄惨,读来令人潸然泪下!短暂的悲痛过后,我又转悲为喜,这不正是《台城星火》写作中梦寐以求的“活鱼”吗?

  按捺不住兴奋的我一脸阳光,在田老二和统战部人员的帮助下,将这些难得的珍贵资料全部复印,而后怀揣一大摞复印件得意而归。

  随后,我又在田家兄妹的陪同下,驱车去了市郊的向阳山革命公墓,向老革命家弓仲韬和弓乃如的骨灰遗像敬献鲜花,鞠躬悼念。归来后写成《向阳山祭悼弓仲韬》的词赋体祭文,在《衡水日报》发表,《台城星火》一书结集出版时附后。

  哈尔滨之行返程中,我又转赴北京,去了“五四”运动发祥地的北大红楼,瞻仰了李大钊的办公室和北大图书馆,仔细浏览“五四运动纪念馆”中的图片文字资料,为撰写弓仲韬参与“五四”运动和结识李大钊的历史性事件收集到了许多珍贵资料。而后专门去了中国图书馆,试图寻找当年的蛛丝蚂迹春蚓秋蛇,只可惜一无所获,只是购得部分书籍参考备用。

  首次哈尔滨之行,为《台城星火》中篇连载的写作储备了太丰富的粮草辎重,既然翘首以望的“米”已经在握,接下来调制活色生香的美餐佳肴,就要看在下煎炒烹炸的手上功夫啦!这不,返程的火车上,京城的旅馆里,寻觅奔波的街道上,跃跃欲试的我顾不上八月暑日的燥热,大脑的每一个细胞都被紧急动员起来,开始了再试身手的谋篇布局。

  (三)

  接下来的写作,便有了“手握金刚钻,敢锔大瓷缸”的底气,便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酣畅淋漓,挥洒才情伏案疾书一发而不可收,一个工作日下来顺利交稿,经过编辑校对和印刷工人们辛劳之后,次日就挟带着诱人的墨香呈送于广大读者面前,接续前一天的“且待下回分解”。

  以往多年的记者和评论员生涯,大多是记录当代风云描摹社会现实脉动,从中提炼奋发向上的正能量;而这次殊为不同,旨在发掘尘封的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生动再现多年前革命先驱者初心不改的奋斗足迹。前者以耳闻目睹结合文件资料即可成篇,而后者则需要勾勒还原出当年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以及先驱者身处时代潮流中的思考和觉醒,这就需要一番探求索隐的功夫了。

  幸好衡水日报社图书馆有一些民国初年的大事记资料,沉睡书架多年无人理睬,被我视为至宝采取拿来主义借阅参考,免不了重操“文抄公”的旧业。再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寻觅查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浏览扫描,每一点新的发现都欣喜若狂,激发出灵感的火花,挫万物于笔端,编织经纬,梳理春秋,弥补了弓仲韬赴北京求学、参加“五四”运动、结识李大钊的历史过往。

  如此晨抄暝写循环往复,一直延续到9月15刊发最后一期,共刊发文章二十篇,总计发表文字四万左右,尚有备用文稿近两万字,如此篇幅和数量,说它是个“中篇”倒也名符其实,原来的夸海口和打包票梦想成真,领导的褒奖和同事们的赞许,接踵而至,喜不胜收。

  只不过,我没有“小富即安”见好就收,沉浸在以往的成绩单上沾沾自喜,而是意犹未尽,又雄心勃勃瞄准了崭新的目标,谋划着把中篇《台城星火》再搞成像回事的一本书正式出版。现有的内容太单薄,亟需扩大容量添加厚度和力度,把弓仲韬的后继者们前赴后继以身许国的光辉业绩,刻画描绘成一座威武雄壮的群体雕像!因为在安平这一片热土上,弓仲韬播下革命火种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一任任的安平县委领导革命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红色基因顺势蔓延成长,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全民族抗战初兴,这里就闻风而动率先响应,一跃而成为冀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和胜利大本营,诸多的开国将帅风云际会。再就是尚存的素材中,一代先驱者弓仲韬与妻子女儿弓乃如奔赴延安的坎坷经历,弓乃如早年投身革命的苦斗,以及进入延安和转战东北的历程,还有中共最早的农民党员弓凤洲成长和归宿等资料,都在等着我咀嚼消化吸收,一如春蚕吃桑叶再吐丝,蜜蜂采百花而酿蜜呢!需要发掘出深刻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功德圆满。

  2007年8月我退居二线,随即又投入了《台城星火》的紧张续写。此时的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电脑操作,脑手并用驾轻就熟,键盘连续敲击之下,为安平县的红色记忆理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共产党人大义凛然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抵御外侮血洒疆场的慷慨悲歌,一幕幕风云际会的当年场景生动浮现。这里有吕正操毅然抗命公开易帜高举抗日大旗开辟根据地的壮举,有冀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构诞生的光荣与骄傲,有彭家营筹划编写抗日名著《冀中一日》的爱国情怀,有安平人民同仇敌忾打出中国人民志气的英雄气概等等。另外,根据弓乃如档案中的自传,叙述了弓仲韬一家延安之行的来龙去脉,弓老满怀兴致却未能踏进延安半步的遗憾和凄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一览无余。令人欣慰的是,弓老为之奋斗的新中国一如朝阳喷薄而出,他终于苦尽甘来,享受到新中国的阳光普照。

  历经数月后,一部十四万字的《台城星火》书稿总算完活,年底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面世发行。次年“七一”来临,又在《衡水日报》连载二十三篇。2012年中共十八大前夕,此书又改头换面,以《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之名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作为向十八大献礼重点作品,书中增加了安平县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概况。

  记得第一次进入台城村采访,只见村口的牌坊上书“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顿觉文字的表述欠妥,凭借多年来积累的政治素养和文虫字匠经历,我以为响当当的“全国第一个”没啥问题,关键是后面的定语——“农村党支部”,没有出现“中共”二字,没准儿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中国的政党何其多也,你这里的党支部隶属于何党何派?当时我就向随行的安平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提出了质疑。料想不到的是,后来重建纪念馆时,请一位著名书法家书写馆名,依然外甥打灯笼——照旧啦。我刻意回避了这一情况,《台城星火》的连载和结集成书,还有新著《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中,一概纠正为“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四)

  再说一下另外两次哈尔滨之行。

  2008年4月,在安平县委、县政府全力推动下,重建后的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厅堂殿宇气势非凡,空间大幅增容,需要填充红色文物。于是,已经退居二线的我,应安平县委之邀,偕同县党史办主任郭保生、县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建抓,再赴哈尔滨和天津等地搜集革命文物,没有了上一次撰写连载的“压力山大”,所以这次就轻车熟道了。

  在弓仲韬外孙田家老二家中,当我们说明来意后,田老二积极响应慷慨应允,随即搬来了姥爷从老家带来的一支牛皮包面的老式木箱,一看便知是当年大户人家的旧物,现存纪念馆内。另有一幅由著名画家古一舟绘制的弓仲韬画像,据说此像是弓乃如委托台城村的老党员、北京鲁迅纪念馆馆长弓濯之联系著名画家古一舟,按照片绘制而成,因为照片上的弓仲韬早已双目失明老态龙钟,难得这位三十年代就投身革命的老画家用心良苦,满怀深情将弓老的眼睛画作为睁开之状,慈眉善目,双眸炯炯,且面带微笑神采奕奕。此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资料、出版物、雕塑等。随后,田老二又翻箱倒柜寻找出了父母的许多遗物,计有从延安带来的苏联援助的一方帆布,当时作为赴东北时驴驮的布兜,后成了床垫的包皮,此物是延安时代的旧物值得收集入馆。还有两大摞马恩列斯毛的著作,此为机关单位分发给弓乃如和丈夫田澍学习之用的读本,田老二说你们可带走一套,我留一套做纪念,此主意甚好!

  再就是一部泛黄的梁启超题字的《中华字典》,据推测可能是弓乃如或丈夫的遗物,因为弓老多年双目失明,字典实在是无用之物啦!这本经历岁月沧桑的字典,田老二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什么也不肯放手了!我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一番规劝:老田啊,你留着它干什么用呢?放在家里,占地方不说,还得防火防水防备小偷惦记着!如果当古董卖,也许值个三千两千,你这样的家庭又不缺那点钱!如果放到纪念馆里就是镇馆之宝,意义就绝对不一般了,红色文物承载历史记忆,大厅里蓬荜生辉,万人参观瞻仰,世世代代永久珍藏,这可是为你姥爷家乡的红色传承做了大贡献啦!最后,田老二终于点头称许,愉快地将字典交付我们,如今这部《中华字典》就被珍藏于纪念馆的展厅里,接受一拨又一拨参观者的注目礼。

  哈尔滨收获颇丰,得胜而返途中我又转道天津,辗转找到中共第一个农民党员弓凤洲之子弓震宇家中。此时曾任机电学校教师的弓震宇已经瘫痪于轮椅之中,口不能言,手写也歪歪斜斜词不达意,幸亏他的妻子一番搜寻,找出了弓凤洲的一张全身照片,另有一件七八成新的海蓝色呢子大衣。中共第一个农民党员弓凤洲的遗物收入囊中,看来不虚此行了。随后,弓震宇妻子又拨通了远在银川的弓凤洲女儿弓宣宇家中电话,我接过电话,说明这次搜集文物的意义,询问她家中是否有父亲遗物,电话那头的老太太回答,哎呀对不起,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啦!长途电话联络无果,却为后来的银川之行埋下里伏笔。

  接下来的2008年7月,河北省委组织部谋划拍摄党员教育片《台城星火》,我作为特邀撰稿人和向导参与其事,于是便有了第三次哈尔滨之行。一周时间里,在王永固处长带领下,摄制组一行五人乘飞机飞越数千里,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银川、石家庄之间,用精彩的镜头再现先驱者奋斗和生活的痕迹,以及后人的深情回忆。此片由央视《国宝档案》主持人任志宏出镜解说,在河北省内广泛传播,并在全国同行业内交流,获得中国电视家协会“最佳撰稿奖”的荣誉。此后多年,党教片《台城星火》作为台城纪念馆的对外宣传的重头戏,一直在纪念馆内轮番播放,感染感动参观者无数。

  电教片《台城星火》拍摄过程中,另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当我作为撰稿人搜集中共第一个农民党员弓凤洲的资料时,特意赶往河北省档案馆查询,翻开曾任河北省工业厅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弓凤洲的档案,仔细浏览自传等资料过后,对于他当年追随弓仲韬参加革命和各个时期的斗争经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尤其是他在抗战期间被敌伪逮捕关在木笼里二十一天坚贞不屈没有暴露,以及他大义灭亲协助抗日政府处决汉奸弟弟的情况,我可是第一次看到,不禁唏嘘感叹。后来写成《中共第一个农民党员——弓凤洲》的文章,分三期在《衡水日报》发表。

  2012年十八大前夕,由我执笔创作,在《台城星火》的基础上改版的中篇纪实文学《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时,我又趁机添加了弓凤洲的部分内容,使得当年占时代风气之先的泥腿子党员弓风洲的形象,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正气凛然活色生香。《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一书获得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至今已经再版三次。

  多年来,《台城星火》一书被改编成电影《台城 1923》、河北梆子《火种》、评剧《台城星火》等戏剧影视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台城星火”一词广为弘扬传颂,已经成为安平县乃至衡水市一张最靓丽的红色名片。

  这正是:

  寻根溯源,百年党史我添彩;

  抚今追昔,红色基因共传承。

  作者简介:

  柏川,当代作家,资深记者,本名刘子海,河北故城县人,运河中学28级学生,衡水市根雕奇石协会会长。供职于新闻媒体三十年,职称为主任记者,曾用笔名冀鲁风、甘陵客、冀鲁边民、笑侃神聊、严平等,擅长于报告文学、杂文随笔、时评政论、诗歌辞赋及楹联创作,文学作品获得河北省十二届"文艺振兴奖"、"五个一工程奖",新闻作品多次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先后出版报告文学集《大地采风录》、《云山观潮集》、《台城星火》、《烽火硝烟四二九》《中共第一个党支部》、《风雨兼程冀衡路》,杂文随笔集《海天放谈记》。成功举办"艺海飘萍花甲回眸﹣﹣柏川原创作品展",展品为根雕、奇石、出版物、书法篆刻。各类文章发表于近百家报刊、杂志、书籍,词赋楹联以及碑文散见于各处景园、牌坊、廊庙、殿堂。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