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为更好地了解基层,深入一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响应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战略部署,2024年寒假期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及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畅、王婧卜、刘婧妍和衡友添组成了“徽风皖韵实践团”,前往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小岗村,实践团先后前往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和当年农家参观学习,从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场馆内一幅幅珍贵影像资料,亲身感受“大包干”一声惊雷掀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沈浩书记呕心沥血带领小岗致富,当年农家一期二期设施越发完善,文旅业态不断丰富,小岗村几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和孕育的“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小岗精神”让团队成员深深感动。“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身上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创新精神,勇立时代潮头。不论是土木、仪科或是其他专业的同学们,都可以展一技之长,投身于乡村振兴大潮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造炬成阳。”团队成员刘婧妍如是说。
为更加深刻感受当年“大包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实践团走访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关友江,现场聆听他们讲述那段感人历史,感受他们当年不畏艰难、敢为天下先的风骨与情怀。“生活那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严金昌感慨道,“当年那是穷得吃不饱饭啊,你们看看现在的生活,吃穿不愁,幸福美满,是我们那时万万也想不到的。”看着实践团的大学生,严金昌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国家的发展需要年轻人来挑起重担,希望你们多学知识本领,接下时代的接力棒,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努力加油干!”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讲述“大包干”历史 王婧卜摄
在调研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实践团走访了凤画非遗传承人唐勤智和凤阳花鼓传承人肖庆红,向他们分别了解了省级非遗凤阳凤画和国家级非遗凤阳花鼓这两种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到今的简要历史,感受其与当代精神文化的融合发展,现场学习体验了凤阳凤画的绘制和凤阳花鼓的表演。肖庆红介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推出了花鼓非遗系列课程,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也致力于让凤阳花鼓万里行,让各省引进凤阳花鼓,继续带着凤阳花鼓走向世界”。
实践团成员学习凤阳花鼓 王婧卜摄
“原来农业也可以这么智能。”在走访小岗产业园区过程中,实践团走访了农业科技园区展厅和盼盼食品、蒸谷米等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现代科技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让实践团成员大开眼界,小岗民宿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新型旅游模式、小岗实践创新的山乡新变都让实践团印象深刻。团队成员王婧卜感叹:“小岗的现代农业真是魅力巨大,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了,现在的小岗可真是焕然一新”。
小岗农业科技园区展厅 王婧卜摄
“近年来,小岗村紧紧围绕‘三个坚定不移’,着力推动基层党建实现新提升、农村改革闯出新路子、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奋力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小岗样板’,2023年,小岗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4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永兵介绍,“青春力量是小岗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投身小岗发展建设,为小岗注入了振兴的青春活力”。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这次追忆改革历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小岗村的巨变和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更加坚定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扩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注重实践经验积累,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牢记初心使命,用自己的实践行动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社会实践、投身基层一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