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一年的采写编撰,这部60多万字的《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衡水企业家访谈录》付梓面世了。犹记本书行将脱稿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1月1日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这给了我们采编者极大的鼓舞。市委、市政府高度的政治敏感及编撰决策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作为本书的组织者,再次系统翻阅书稿,更感思绪万千,心潮难平。我既为企业家的故事而感动,也为采写《故事》过程中的“故事”而感慨不已。
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推动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因改革开放而生,见证了改革,得益于改革并推动着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方针确定下来。2018年,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推荐宣传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百名“改革先锋”,并隆重表彰百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者,其中就有17位民营企业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态度鲜明、掷地有声地再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重申“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这都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始终如一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历史上衡水是个传统的农业地区,恰如市委书记王景武同志序言中所说:“衡水市地处黑龙港流域,不靠山不临海,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国家和省极少摆放大的项目,衡水起家靠的就是民营经济,衡水的经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民营企业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衡水在产业发展上做了许多“无中生有”的文章。如不生产钢铁,每年消耗钢铁2000万吨;不产核桃,养元公司“六个核桃”享誉国内外,销售收入超百亿。衡水工业基本上靠自身努力演进发展到今天,蹚出了冀中平原“无中生有”发展工业的道路。大致经历了乡村副业、社队企业、地方国营、乡镇企业、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大发展等历程,但主体始终是原生的民营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如今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70%,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曾位居河北省先进行列。如1990年,河北省受全国表彰的27位企业家中,衡水就有5位;乡镇企业连续几年以每年28%以上的高速增长,堪与当时乡镇企业发达之地温州、苏南媲美比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按照“依托京津、利用京津、服务京津、发展衡水”的开放战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衡水民营企业界全面“转型升级,二次创业”,大力加强与京津冀对接合作,聘请智囊把脉问诊,策划定向再造品牌,积极引进、利用京津冀的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优势,率先迈出了“融入京津、协同发展”的步伐,推动了民营经济更快地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40年来,衡水涌现出了一大批善抓历史机遇、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的企业家。他们或是出身草根的“能人”,或是从国家干部下海经商的弄潮儿,或是由国企改制的“红顶”厂长,共同的特点是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锻造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和优质企业,带出了素质良好的产业大军,创造出了诸多全国第一,演绎了衡水民营经济可歌可泣的“春天故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总量进位、增速领先、质量提升、整体跨越的良好局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衡水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的先头部队和主力军。
衡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有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原因,更是企业家艰苦创业奋力打拼和苦行僧般追求卓越的结果。正是因为衡水政企的同频共振,才谱写了改革开放中最具激情与活力的壮美篇章。
每一位企业家的奋斗历程,都镌刻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或喜或悲、或成或败、或盛或衰,有着丰富的、生动的见证历史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既是向企业家群体的致敬,也是对这个伟大时代的纪念!
早些时候,我在市政府担任副市长分管工业,经常和企业家们打交道,常常听到他们的创业传奇,深深地为企业家们创业、革新、发展的精彩故事和坚韧执着、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所感动,时时有一种为这些“我们的自己人”的创业史著书立传的想法,一度想组织编撰一部衡水工业经济发展史,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2018年初,在中央作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总体部署之际,作为宣传部长的我意识到,深入挖掘衡水民营经济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企业家创业历程和宝贵经验,适逢其时。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推动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实际行动,也是衡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以总结民营经济发展折射衡水改革开放成就的良好选择。3月份,当我把这一想法向市委书记王景武同志汇报后,当即得到同意和支持,并表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非常必要,应该组织力量做好!随后将这项工作列入衡水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总体行动方案并提交常委会议研究通过,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的集体决策。
二
为全面做好《故事》编撰工作,按照市委常委会决定,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亲自支持推动下,市委宣传部迅速部署落实。组建了以市委书记王景武、时任市长吕志成为名誉组长的编撰工作领导小组,开始为《故事》组建编撰班子、遴选采编队伍。
要保证本书的历史纵深感,把准基本历史脉络,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件面貌,“画”准每一个企业家人物,必须有一批经历、熟悉、有见地的采写者和“把舵者”,负责编撰采写工作的总体策划和精细把关。我们在全市“扫瞄”确定了人选,由衡水学院原副院长白新学,市纪委原常务副书记刘振廷,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市记协原主席李文杰,衡水日报社原社长杨淑强等已经退休的4位老同志担任顾问或执行主编,并特邀了有过政商跨界经历的市委研究室原副主任、曾任京华日钢控股集团高管的任三明“入伍”。这几位同志有共同的经历,都是从事文字工作出身并“立业”,都有做通讯员或记者的经历,都有在党委、政府办公室或宣传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经历,都亲自参与或见证了40年来衡水工业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史!白新学和刘振廷两位同志曾经长期在原地区行署办公室工作,具体参与制定过衡水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这些都是很难得的“优质资源”。当这些同志了解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后,异口同声地表示:“干,一定干好!”并毫无怨言地“蜗居”在衡水中元大厦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一干就是一年。
同时,承担主体工作的衡水日报社等媒体单位也拿出骨干力量加入采编队伍,并为此提供了基本保障,建立了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科学的采编发机制,确保了编撰工作高效推进。这个“班底”得到了市委的认可和批准。
编委会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企业家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讨论确定了采写编撰的基本原则:坚持以访谈为主、以讲故事为主、以反映心路历程为主、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的总体方向,力戒一般化的“人物传记”“企业史”“表扬稿”式的传统写法。为提高采写水平,还专门邀请解放军出版社原副总编、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董保存先生对采编团队进行了集中培训,同时组织重点作者学习借鉴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的《激荡四十年》,拓展历史视野,多次邀请老报人、老专家授课辅导。在采编过程中,坚持用企业家精神写企业家故事,大力弘扬团队精神,以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的毅力,进企业下车间,查档案找资料,四处联络,采访挖掘,以第一手鲜活素材,去粗取精,精雕细琢,数易其稿,臻于至善。肖福正、王平权、范龙海、秦立堂等宣传部门领导干部协调调度躬身一线,杨淑强、齐水清、刘振青、李晓岚等资深媒体人亲自操刀或指导修改,薛倩、韩雪、刘根爱等媒体新生主力谦逊好学孜孜以求,充分展现了衡水市宣传思想战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善打能打硬仗的业务能力。同时,也借此对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干部和人才队伍进行了一次大检阅、大拉练、大提高,更在挖掘书写企业家故事过程中实现了再教育、再动员、再锤炼,为打造素质过硬干事担当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进行了一次实战练兵。
三
置身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回首40年衡水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这里虽然只是记录了衡水企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些代表企业、代表人物,一段剪影、一段插曲,很难完整还原历史,但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完成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重要政治任务;始终坚持将衡水市优秀企业家群体置身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下,紧扣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挖掘出了能体现衡水市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成就的特色做法,全方位、多视角解读了衡水民营企业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集中展现了他们在全省、全国的位置和贡献,总结提炼了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典型和启示意义的亮点经验。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动感人的故事,既有思想锋芒,更有人性之光。
从这些曾经的“泥腿子”“土包子”身上可以证明,改革开放是力量之源,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就像采访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发自肺腑地感谢伟大时代等天时地利人和的眷顾;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实呈现中再次告诫人们,要敏锐地把握时代大势,始终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坚守理想信念之光,抢抓机遇、实干求索、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才能奋斗出幸福的生活,才能实现伟大的梦想。
我们怀着温情与敬意记录衡水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砥砺前行的历程,就是为了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为了践行“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就是为了存史资政,昭示后世,薪火相传,开辟未来。今天,我们为衡水拥有这样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而自豪,也为完成了这样一桩多年的夙愿而欣慰。这不仅是对衡水优秀企业家的礼赞,也是向改革先行者、实践者致敬,是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份厚礼。
从党中央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召开之日起,部分稿件已陆续在《衡水日报》等媒体公开播发重磅推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读者称赞“市委决策好、人物选得好、故事写得好”。特别是市委书记王景武同志亲自作序《聆听历史的跫音》,高度赞扬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在全市企业界产生了广泛共鸣;并提议请冀派内画泰斗王习三老先生题名,习三大师以耄耋之年,在病榻之侧欣然命笔,“故事”二字铁画银钩风骨俱佳。佳序、名签与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精神珠辉玉映,相得益彰。王景武同志还多次对本书的编撰工作作出批示,不仅强调政治上要把好关,同时对文风文采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但是,遗憾仍存!编委会从衡水现有的约9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摸底了上百家企业(企业家),经过层层审核、把关,最后确定了52位企业家作为代表,写就了这个不算完整的《故事》。然而岁月流逝、人事更迭,很多当年的开拓者、创业者、当事人或年事已高或另谋他业,甚至相继作古或失去联系;加之档案资料的匮乏、历史记忆的模糊,使很多生动的故事成了传说。这不仅给采编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为将来真正写一部衡水民营经济发展史留下了遗憾。
更有遗憾的是,在读者看来,这些企业家似乎都是“高大上”的成功典型,怎么就没有“走麦城”的时候?这使我想起湖畔大学梁宁在她自媒体的一篇短文转述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的一句话,基本可以把这个疑惑解透。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失败是羞耻的事。因此每个九死一生的创业者对自己的失败经验从来略过不谈。大家愿意对媒体呈现的,永远是那幸运的5%。然而,失败是创新者的宿命,如同失败是跳高运动员的宿命一样。”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的采访者面对企业家的时候,每每遇到或隐约地感觉到,他们都有回避曾经的痛点或“不堪”的下意识行为。采访者也往往出于尊重,不愿、不便过多地触碰被他们“忽略”了的细节。所以,本书大概也只是记录了那幸运的5%的故事,确是一大遗憾。
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次对衡水民营经济发展的抢救性挖掘工程。当然,由于我们采编者的阅历、水平所限,一些企业故事和人物的采访挖掘还不够生动完整,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也再次提醒我们,衡水宣传文化战线不仅需要大力学习弘扬企业家精神,更要全面培养“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俱佳的新时代宣传干部和文化人才,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意识,丈量大地、辨清是非、深入思考、书写时代,唯此,才能更好地讲好衡水故事,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
本书出版前,我们还特邀哇棒传媒副总裁周映红女士就本书的章节结构和板块划分及相关链接进行具体指导,对丰富本书内容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搁笔抚文,唯有一愿:希望来日有时,能够把“《故事》外的故事”续齐!
是为记。(本文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福华为《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衡水企业家访谈录》所作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