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反诈中心发布预警:高考后,这些诈骗套路需警惕

2022-06-18 17:17:13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每年高考前后都是涉考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为了帮助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日前,河北衡水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精心梳理了一些和高考考生相关的骗局,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五类涉及高考的典型骗局。

  骗局一:考分提前查?小心别点击了虚假链接

  高考分数,历来都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重点,不少人希望能够早早获知分数,为报名做准备。殊不知,一些骗子也紧盯着高考查分,准备在这上边大做文章。

  “此类骗局的操作手法十分简单,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短信发布虚假广告,谎称可以‘提前查分’,以此引诱考生或家长上当。”民警解释,一旦有考生或家长轻信,不法分子便通过发送虚假查分链接诈骗其钱财。此外,也有的诈骗分子会通过发送虚假查分网址或伪造的院校网页等方式,设置查分入口、报名入口,诱导考生登录填报个人信息,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借此提醒市民,查分一定通过教育部门指定的官方渠道,不要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骗局二:花钱买“名额”,骗你没商量

  不法分子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朋友,有“内部指标”“机动指标”“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点招”等名额,称有办法“低分高录”,或争取到特长生加分,让“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或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等,以此实施诈骗。还有一些骗局中,不法分子会利用艺术类招生录取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从中运作“帮忙搞定”,或以“不交钱就不录取”“不交钱就退档”威胁考生和家长,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此类案件中,不法分子主要与考生及家长打心理战术,他们看准部分家长爱子心切,听到能弄到高校内部指标往往不多加分辨便转账,从而骗取对方的钱财。”民警提醒考生家长,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未经有关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因此,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应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以免上当受骗。

  骗局三:高校招生人员也有假冒的,需警惕

  不法分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让家长先付定金,然后迅速撤离。由于军队招生与普通招生不一样,包括政治考核、面试、体格检查等多重环节,而且历年招生形式会有一些变化,骗子更容易借此机会,混淆视听。比如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公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

  民警介绍,还有的不法分子会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类似骗局还有制造虚假的钓鱼网站,骗子的目的就是骗取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民警提醒,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不会计划外扩招、提前“预录”,更不会向考生和家长收取费用,切勿相信。此外,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骗局四:短信提示高考作弊,莫轻易回电

  近日,该市有考生、家长收到了自称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办发来的信息,提示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回放录像中,发现监控显示考生有疑似作弊行为,要求其拨打省教育厅招生办的电话。

  “不法分子极有可能事前通过非法途径收集考生的信息,进行精准诈骗,并编辑看似专业的短信通知取得考生信任,如考生拨打电话将有可能进入他们设下的圈套从而被骗取钱财。”民警提醒考生及家长,凡是收到招生办的电话或是短信称考生存在作弊行为的,请第一时间和就读学校联系,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切勿轻信此类信息,尤其是要求缴纳费用删除作弊视频、缴纳保证金或是将钱转到安全账户的,均为诈骗。

  骗局五:兼职刷单,挣不到钱反贴钱

  考试结束后,有部分考生会选择找一份兼职来锻炼自己或者挣点费用减轻家庭负担,这值得肯定和鼓励。但是,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社会经验,会落入刷单类诈骗的陷阱。

  刷单返利本就是一种违法失信行为,诈骗分子利用第一单的蝇头小利来诱使受害人加大刷单本金的投入,再以单数不够、交纳保证金等为幌子进行诈骗。民警提醒考生在网上找工作时,应注意不轻易透露银行账号、密码、支付宝账号等个人信息,不轻易相信未留固定电话与办公地址的广告。对于薪酬明显比市场报价高出两倍以上的广告,要提高警惕。招聘方若要求先行缴纳费用或多次索取费用,应当立即拒绝,发现其有诈骗迹象,应当立即报警。

  “高考骗局虽然花样繁多,但所有骗局都围绕一个‘钱’字。”市反诈中心民警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任何与金钱交易有关的人员和网站,保护好自身财产安全,不轻易将考生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准考证号、银行账户等信息泄露给他人,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避免上当。如遭遇诈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