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和组成部分,以人民法院的名义制作和发布判决、裁定。人民法庭的干警,离群众最近、最了解民意,他们在基层化解大量民间纠纷,胸怀对百姓的大爱,诠释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真谛。
为展示基层人民法庭风采,河北衡水中院推出“人民法庭风采”专题栏目,对11家基层法院的人民法庭进行集中报道。今天,为大家带来武邑县人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风采展示,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群众无小事 司法为民在路上
——武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
武邑法院城关法庭设立于1982年,现管辖区域为除城区外的武邑镇全域,辖区129.91平方公里,人口11.8万人。现有干警3人,其中法官1人,法官助理1人,书记员1人。城关法庭工作人员始终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将日常工作融入案件实际中,通过多种举措方便当事人诉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微信送达”助力高效审判
城关法庭注重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审判效率,在实践工作中通过探索、反思、借鉴、总结、提升,不断创新模式、工作方法,力争让网络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
城关法庭积极探索推广各类电子送达方式,其中微信送达的便利性尤为突出,能够大大缩短送达周期、节省送达成本。在审理的原告诉被告离婚纠纷一案中,当办案人员依法告知原告需要领取开庭手续材料时,原告称自己在外地,由于新冠病毒疫情,无法及时领取相关法律文件。为提高办案效率,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经与当事人沟通协调,在原告同意的情况下,办案人员将法律文书材料发送到原告微信终端,并经原告确认,完成送达工作仅用了10分钟。
错时送达缓解“送达难”
在办理案件时,因处农村地区,“房难找、门难开、人难寻”等问题经常出现,城关法庭办案人员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方便群众为出发点,针对部分被告难以寻找及不方便来院的情况,利用农忙农闲、非上班时间段寻找被告或前往外地寻找被告的方式,尽最大可能寻找到被告,促使大量案件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又确保了诉讼程序顺利进行。
在城关法庭审理的原告诉被告劳务合同纠纷一案,在审理过程中,城关法庭工作人员数次拨打被告电话,均无法取得联系。有了之前找人的经验,为及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审判效率,办案人员第一时间与原告及被告村委会取得联系,沟通中了解得知平时会难以通过电话联系上被告,而且白天很难找到被告,只有在早晨五六点时才可能在家。为及时化解原、被告纠纷,经过前期大量准备,工作人员在早晨五点多赶到被告住处说明来意后,成功将法律文书送达被告,并告知了相关权利义务。
在城关法庭审理的一起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案件中,在庭审时被告表示同意原告意见,但因在外地上班,近期无法回来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原告向办案人员表示因孩子已到上学年龄,为按时上学就读需及时给孩子办理户口。为及时为当事人解决难题,同时确保调解意愿真实性,城关法庭工作人员连夜驱车253公里前往被告租住所在地进行签字确认,最终促使双方及时达成调解协议,此案得以调解结案。调解结案后,当事人高度称赞城关法庭办案人员工作的高效性,并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云开庭”让群众少跑腿
在新冠病毒疫情持续形势下,互联网开庭能够快捷实现异地视频联通,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参加诉讼,有效解决当事人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头无法到庭参加庭审的问题。在疫情面前,城关法庭努力做到防疫审判两不误,积极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司法服务,既解决了纠纷,又满足了疫情防控要求。
在城关法庭受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办案法官开庭前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多次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在了解矛盾焦点后,耐心做调解工作。但随着预定的开庭日期不断临近,双方依然未达成调解协议,由于疫情原因,原、被告均无法赶到审判庭参与庭审。为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办案法官就互联网开庭事宜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并就互联网开庭注意的事项详细告知双方,在征得原、被告同意后,庭审通过互联网开庭方式如期进行。在开庭过程中,法官发现双方分歧不大,且当事人均同意继续调解,面对此种情形,法官通过在线调解方式,耐心分析矛盾焦点,最终促使原、被告达成一致意见,此案得以顺利调解结案。
近年来,武邑法院城关法庭注重加大调解力度,充分采用法理结合方式,灵活运用“面对面”、“背靠背”方式,耐心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积极化解矛盾,争取案结事了,切实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有效降低了当事人诉讼时间成本,消除了空间阻隔,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智慧法院带来的便捷和司法温暖。
供稿:武邑县人民法院
编辑:办公室 徐浩
审核:办公室 卢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