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滁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滁州,社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协调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总量冲刺全省第三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总量跨越发展,产业结构实现重大转变
改革初期的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6亿元,比1949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5.8%。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0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1.3倍,年均增长10.9%,比改革前30年平均增速提高5.1个百分点。1978~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6%、15.5%和12.7%。GDP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59.4:22.3:18.3调整为2018年的12.3:51.6::36.1,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重大转变,其中工业从1994年首次超过农业以来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二、农业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升
经过70年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使我市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措施,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加之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农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51.2亿元(201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4.9%。粮食总产量于1951年、1972年、1981年先后突破50万吨、100万吨、200万吨,2018年达459.9万吨,创历史新高,总量比1949年增长10.03倍,总量占全省11.5%。滁州已成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为国家提供了近1900亿斤的商品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工业规模日益扩大。201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500亿元以上,是1949年的14709倍,年均增长14.9%。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为0.24亿元,主要产品仅有棉布、卷烟、饮料酒和食用植物油、砖瓦等少数几种。经过近30年的发展,1978年工业产值增加到4.05亿元。随后的40年不断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给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加之“工业强市”等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810.2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393倍,年均增长16.1%,比改革前30年均增速快6.5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达45.0%。
(二)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全市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已覆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6个,形成了机械、家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硅基材料加工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崛起,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96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57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522家,其中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年产值超10亿。随着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产品产量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2018年,全市彩色电视机产量502.1万台,占全省的21.9%; 家用电冰箱产量457.8万台,占全省的17.4%;水泥产量达到1237.9万吨,占全省的9.5%;房间空调器产量234.9万台,占全省的7.3%。
五、消费市场日趋繁荣,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一)商品供应总量持续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给我市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消费市场日趋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7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39.1亿元,增长580倍,年均增长11.2%,其中改革开放后40年年均增长13.8%,比1957-2018年年均增幅高2.6个百分点。
(二)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改革开放前,我市经济发展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市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际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新形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90年代初期全市仅有零星的进出口贸易,年贸易额不足千万美元,直到2002年才首次突破1亿美元,其后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比2002年翻一番,达到2.23亿美元, 2011年进出口有总额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32亿美元,2014年突破20亿元美元,达到22.04亿美元,201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达到31.03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76个。
(三)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物流业和电子支付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网络消费市场急剧膨胀,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一是电子商务规模迅速扩大。据省商务厅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滁州市电子商务企业(网店)累计达到7250家,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12.8万人,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50亿元,其中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商品销售额21.4亿元。二是电子商务产业园快速发展。2018年,创达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和京东数字产业园先后开园运营。目前,滁州市建设运营的12个电商园区已入驻各类电商企业373家,电商集聚发展效益初步显现。天长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明光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2017年度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云伙计、网萌等4家电商企业获批“2017年度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实现突破。2018年,全市已建设运营农村电子商务县级公共服务中心8个,物流配送中心11个,1023个行政村建设了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点和便民网点,实现全市农村产品网销额22.9亿元。2018年,组织电商培训270余场,完成电商培训1.8万人,网销“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农产品数136个,新增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数(工商注册数)663个。2015年,明光市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2018年,定远县、来安县获批“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示范县”。
六、城市建设成就斐然
(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滁城,城区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1982年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市时,城区面积发展到4.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5万人。1992年撤销滁县地区和县级滁州市设立省辖滁州市时,城区面积为14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2.4万人。1998年末,市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8万人。近2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促进,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步伐开始加快。特别是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以滁城为中心,全椒县城、来安县城、乌衣镇为副中心的大滁城建设。截至2018年末,滁州市中心城区面积约89.79平方公里,人口59.3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3.4%,40年间提升了4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大大增强了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全市农业劳动力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86.1%,下降到2018年末的33.8%。
(二)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2648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1.79万公里,年均增长2.8%。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年达553公里,居全省第1位。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县县通等级路,过境的宁洛、宁淮高速公路滁州段建成通车,京沪高铁滁州段通车运营。201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3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400.1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07.5万户,行政村全部通电话、通宽带,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通信网络。商业综合体、超市、便民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网上购物、自动售货等各类商业业态竞相发展,苏宁、万达、大润发、居然之家等大型超市、商业综合体纷纷落户滁州。2018年底,全市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2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569家,连锁门店7个,其中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上企业70家。
结束语: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提出了“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信只要全市人民坚持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继续弘扬“大包干”改革创新精神,就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滁州,续写滁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