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呜……”日前,河北衡水市桃城区文化馆开办的吹箫公益课堂上飘出清雅的箫声,一群爱好者正围坐在一起跟随老师周国坚学吹箫。周国坚不仅是一名吹箫高手,还有着高超的制箫技艺。
周国坚今年35岁,是桃城区赵家圈镇一家乐器厂的箫笛制作师。10岁自学吹箫,12岁制箫,20多年来,周国坚一直潜心钻研制箫的传统技艺。如今,他的制箫和吹奏技艺在衡水民乐圈里颇受认可。
儿时与箫结下不解之缘
5月15日,记者走进乐器厂,周国坚正在对制作好的箫进行校音,箫声抑扬顿挫,调音器中的波段忽高忽低…… 直至调子、音色圆润,他才露出微笑。周国坚说:“箫是我国古老的气鸣乐器,我自小的梦想就是做一支好箫,聆听历史遗韵的同时,吹奏传统文化之音。”
20多年前,武侠影视剧里经常有侠客吹着箫出场,优美空灵的箫声深深吸引了周国坚,他萌生了学习吹箫的念头。10岁那年,他攒了一个月零花钱在一家门店购买了生平第一支箫,自此便与箫结下了不解之缘。周国坚从音乐老师那儿借来音乐教材,自己学习乐谱,不懂的就向老师讨教。在之后的课余时间,周国坚一直潜心吹箫。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多自学,周国坚吹奏出来的美妙箫音收获了许多粉丝。
一次,周国坚放假在家,听到胡同里有人卖箫,忍不住出门看。“那次我花了100块钱买了一支箫,是我将近一年的饭钱,当时别提多心疼了!”拿到箫,周国坚忍不住吹奏起来,“那支箫吹起来声音古朴悠扬,明显是一支好箫。”经济本就不宽裕的他,想到今后再买好箫实在困难,于是又产生了制箫的想法。
钻研制箫技艺成为制箫师
说做就做,周国坚拿刀将100元买来的箫劈开,摸索着学习制箫,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他的第一支自制箫终于完成。当他迫不及待拿起箫吹的时候,发现根本就吹不出好听的声音。周国坚没有气馁,继续钻研。他查阅资料,了解到制箫需要选料、烘竹、撬竹、烫孔、校音等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细节多,工艺复杂。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周国坚一边叹息一边说:“因为没有系统学习,仅靠自己摸索,做坏的坯子都能堆一面墙了。”那段时间他有些沮丧,不断失败,又不断重做……没有师傅给他指点,只能自己一点点研究。为了节省开支,每天早上他只是塞一个馒头饱肚,然后就是吹箫制箫,从太阳东升,到日落西山。有时他中午甚至忘记吃饭,晚上制箫熬通宵更成了家常便饭。为此,身边人不理解他,问他是不是魔怔了?周国坚并不在意这些。
为了制好箫,2017年至今,周国坚用6万根竹子做出3000支箫进行研究。“制箫最难的是箫的内径曲线,它是一支箫的灵魂。没有完美的内径曲线,箫就没有迷人的音色。”周国坚告诉记者,其次就是校音,一支好的箫从成型到校好音,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反反复复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为了提高自己的洞箫制作技艺,周国坚到处寻访名师,接触管乐爱好者,学习技艺。2018年,周国坚拜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郝益军为师。2020年,他又拜山东歌舞剧院笛箫演奏家王洪涛为师。“我与老师们可谓相见恨晚。”在他们的指点下,周国坚的演奏技巧和制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由于周国坚做的箫选材讲究、做工精细、音色稳定,一些乐器经销商和吹箫爱好者经常慕名找他定制箫管。在他看来,这些老客户的光顾就是对自己手艺的肯定。
留衡传承推广箫文化
周国坚本是湖南人,由于制箫技艺高超,在2020年受桃城区赵家圈镇一家乐器厂邀请来到衡水。周国坚发现衡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他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这样他爱上了这座城市,决定留在衡水发展。
“乐器制作是一门极其考验耐心的手艺,从选材到制作完成,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箫有价,兴趣无价。我接触箫笛20多年,认识到箫笛背后的文化传承,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箫,喜欢中国的这项传统技艺。”周国坚说,想在衡水传承箫文化和制箫技艺,希望将来能够让箫文化走进学校,走向大众。
采访快结束时,周国坚拿起手中的箫,吹了几首拿手曲子。虽然他的背后不是华丽的舞台,但从那婉转悠扬的箫声中,记者似乎听到了他对箫的热爱与坚守。
来源:衡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