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郫都:战旗飘飘促振兴 党建引领结硕果

2019-08-06 18:08:13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由四川成都往西北40余公里,坐落着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战旗村。这里,小桥流水、树木葱郁,宽敞整洁的柏油路纵横交错,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乡村十八坊”游客如织,“妈妈农庄”的薰衣草田美不胜收,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田园画卷。

一个城郊小村庄怎样“蝶变”为乡村振兴实践范本?背后有何独特“密码”?

“三问三亮”:问出了振兴路、亮出了示范样。走进战旗村,党建宣传栏“战斗的旗帜坚强的堡垒”标题下,战旗党员“三问三亮”令人瞩目。“三问”即“自己入党为了什么?自己作为党员做了什么?自己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这既是初心之问,也是使命之问。“三亮”即“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

群雁高飞头雁带。“三问三亮”,突出了战旗村党支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表率作用等方面“对症下药”,着力让党员意识强起来、党员身份亮起来、党员使命担起来、党员模范树起来。为了吃得透、跟得紧中央政策,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围绕乡村振兴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土地法、乡村规划、集建入市等法律法规,开展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培训,促进党员群众“有知识、懂业务”,真正成为“行家里手”。村里手机信号不好要建基站,困难群众要脱贫奔小康,土地调整群众间有矛盾要解决,村办企业污染重要加强治理,景区创建必须整治乱搭乱建……一件件关系群众利益诉求的事情,都需要村级班子、支部党员带头解决,起好示范。

壮大集体经济:筑牢农业农村改革“防火墙”。改革一直是战旗村最亮眼的名片。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先后创办了机砖厂等12家集体企业。2011年高德敏接过老书记手中的“接力棒”,从最先开始“操刀”集体经济股份制量化改革,到“探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再到建成“乡村十八坊”,他和村干部带领村集体不断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通过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开展资源、资产、资金摸排清理,商讨土地入市收益分配方法,创新集体经济组织运作机制等工作,村党支部成功解决了诸如“土地从哪里来”“土地由谁所有”“土地怎么科学利用”“谁来畅通土地入市渠道”“谁有资格取得土地增值收益”“土地收益如何合理分配”“集体资产怎么管理”等难题。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集体资产股权实现了“双固化”,集体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盘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释放出巨大改革红利。全村9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95%以上的农户承包地进行了流转,95%以上的流转土地实现了集中经营。2018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57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强化产业富民“硬实力”。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战旗村把产业兴旺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坚持支部建在产业上。通过这一模式,有效整合、激活各类资源要素,找准农业新经济增长点,构建了符合乡村定位、具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了党员聚在产业里、群众富在产业中。

走进“乡村十八坊”,辣椒坊、汤圆坊、豆瓣坊、布鞋坊、蜀绣坊等具有川西建筑风格的作坊里人声鼎沸。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品尝美食,购买特产,也可以观看生产过程,体验传统民俗工艺。“乡村十八坊”不断挖掘乡村功能和价值,深化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值的重要路径。

战旗村聚焦“优绿特强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推动传统农业做大做强做优上,育优壮大满江红、富友等四家“土生土长”的调味品企业,以生产郫县豆瓣为主创立“蜀府”“先锋”等省市著名商标品牌,建成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薰衣草种植基地,发展食用菌、蓝莓、草莓等特色产业。在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基础上,借助“京东云创”“猪八戒网”“天下星农”等拓展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搭建人人耘“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实现订单化销售和实时监测,连接城乡两头,实现产销对接,催生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在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上,大力发展以草莓采摘、蓝莓采摘等项目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实现绿色种植、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战旗村文旅产业产值达6500万元,增长300%。2019年,战旗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留住美丽乡愁:描绘战旗版“富春山居图”。近年来,战旗村坚持生态先行,走绿色乡村发展之路。推动生态农田建设,实施土壤有机转化和高标准农田整治600亩,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关闭“散乱污”工业企业或乡村作坊,实现污水统一收集、达标排放。实行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创新开设“垃圾”银行,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全面落实“河长制”,建设生态绿道1500米,建成柏条河生态湿地。

战旗村坚持繁荣乡村文化,不断增强乡村软实力。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打造具有浓厚川西传统文化风韵的“乡村十八坊”,通过国学教育倡导形成耕读传家、诚信重礼、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丰富精神生活方面,党群服务中心陆续开辟了舞蹈室、书画室、手工作坊等教学场地,自发组建老年歌舞队、腰鼓队,着力夯实基层精神文化基础。在树立文明乡风方面,健全乡村道德评议机制,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聚众赌博等陈规陋习,营造淳朴友善、守望相助的良好风气。

战旗村还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坚持“民事民议、民权民定”的管理机制,实施“党员+社区+单元”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不断促进“三治融合”;着力维护村民利益,设立战旗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金融服务站等综合服务体,为村民提供个性化、优质、高效的服务。村民们自豪地说:“以前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现在是城里人羡慕农村人。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巴适,日子越来越安逸。”战旗村不仅富裕了农民,也留住了乡愁。

“筑巢引凤”:打好乡村振兴“人才牌”。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培养基层干部方面,战旗村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强化干部人才吸纳和就地孵化,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活力。村里抽调干部到街道挂职,进行多岗位轮训锻炼;着手研究制定“蹲苗计划”、“归引计划”,为乡村振兴储备干部。

在引进优秀人才方面,战旗村鼓励各类人员返乡创业创新、投身乡村振兴,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吸引外来投资者入驻。在本土人才培育方面,战旗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分类培育布鞋匠人、竹编艺人、蜀绣达人等非遗传承人,发展传统手艺;依托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农民夜校等载体,对农民企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常态化开展实用技术、实践技能操作等培训,造就更多乡村本土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战旗村致力于打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后一公里”,为各类人才提供渠道和机会,使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战旗村是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的生动写照。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夯实党建,战旗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绘就新图景。

[责任编辑:zhaoya]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