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领带领贫困户稳定增收,贫困村长效发展,是脱贫攻坚发展中亟需攻克的重点、难点问题。“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省农垦集团深刻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以抓“造血式”扶贫产业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农垦农业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帮扶贫困村——定远县七里塘社区发展草莓高效种植产业,促进贫困村实现长效稳定发展。
一、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找准穷根。安徽省农垦集团帮扶单位为定远县七里塘社区,地处定远县西侧,下辖27个村民组,907户4835人,土地面积2.1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769亩,是定远县70个贫困村之一。主要粮食产物有水稻、小麦、大豆,产业结构以种养殖为主。社区致贫的主要原因:社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5亩,人多地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从事自营经济路子窄;缺乏农业技术,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农业种植结构单一,高效农业发展规模较小;贫困户科技水平较低,缺乏特色种植养殖技术;经济技术合作组织薄弱,特色农产品流通难。村级集体经济不强,贫困户就地就业打工难。
2.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稳定脱贫。经过充分调研,七里塘社区毗邻中国草莓之都——长丰,当地一些居民有一定的草莓生产经验,居民有脱贫致富的期望、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发展草莓高效种植产业前景可期。2017年5月,农垦集团利用自有资金一次性投资52万余元,在社区建设“安徽农垦扶贫产业园”,建设24座高标准草莓大棚,无偿捐赠给七里塘社区,引领贫困户发展草莓产业。2018年,虽然产业园遭遇了五十年未遇的2次特大暴雪的侵袭,但是在乡村及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经过种植户的辛勤劳作,仍取得了每座大棚盈利4000元的效益。大棚发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72000元的租金收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贫困户也可以享受到折股量化分红收益。同时,园区发挥了高效农业示范带动作用,产业园当年带动周边30多户村民,发展草莓生产90多亩,年增收40多万元。
在打造农垦扶贫产业园的同时,省农垦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社区实际,积极争取国家扶贫项目,围绕农业产业做文章,先后争取了粮食烘干线项目、大米生产加工线项目、温氏养猪项目、大棚养鸡项目,形成了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
3.开展科技培训,提升种养殖水平,提升项目管理运营水平。项目建成后,如何管理好、运营好,如何让经营户取得经济效益,是工作队与社区两委重点考虑的问题。一是深入各产业项目区,跟踪了解运营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完善配套建设设施。2018年9月,筹资修复农垦扶贫产业园被暴雪压塌的3座大棚,并开挖疏浚了产业园排水干沟。二是组织专家到社区开展技术培训,2017年5月19日,组织肉鸡养殖专家赴七里塘社区为贫困户进行苗鸡喂养、防疫等方面的技术培训;9月2日,邀请长丰县草莓种植专家贺雷风到村开展大棚草莓高产种植技术培训。三是赠送发放农业科技、管理等方面书籍,号召社区干部、村民与工作队一起学习进步。
4.资产收益折股量化分红,共享发展红利。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是让广大贫困户分享社区集体发展红利的最直接方法。2018年9月24日,七里塘社区召开贫困村资产收益分红大会,全年集体资产收益32.6万元,共分给224户贫困户208010.88元,户均分得928.62元。
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特色产业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难题亟需解决。一是农业产业人才缺乏。留守的村民大多年纪较大,文化水平较低,习惯了大田生产,不具备高效农业发展能力;年轻一代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较少,更倾向于外出务工。二是产业项目运营管理难的问题。农业产业是高技术、高风险产业,如何运营好、管理好现有农业产业项目,产生稳定效益是发展中的难点。三是受制于贫困村自身资源、人才队伍的匮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把产业做大做强。
三、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1.充分调研,因地制宜,精选贫困村产业发展项目。
2.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打造区域性优势产业。不要局限于产业必须放在各个贫困村,可以集中力量打造一片产业园区,共同发展,共享效益。
3.加强项目后续管理与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开展项目发展跟踪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多样式的培训,帮助“门外汉”发展成“土专家”。
4.解放思想,搞活机制,制定产业长效发展规划,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不搞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