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农村贫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82岁的曹登妙老人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大儿子和老伴相继去世后,曹登妙便和患有智力障碍疾病的小儿子相依为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风湿病的加重,他对于儿子的照看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儿子多次走失,不知冷暖、不知归途,让曹登妙的心一直悬着:“百年以后,谁来照顾我这傻儿子?”
2018年,衡水市出台政策,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根据其本人或照料人意愿,给予免费集中供养。“政府来照顾”便是对曹登妙心中疑问的最暖作答。
供养谁?
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衡水市民政局统计发现,该市未脱贫人口中有28.7%是农村失能半失能人员,“一人失能,全家贫困”的状况突出。“照顾失能半失能人员不光是经济压力,更是心理负担。” 衡水市民政局局长支斌介绍,“为了让这些失能半失能人员有质量地生活,同时解放照顾他们的家庭成员劳动力发展生产,衡水市委、市政府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并把这一制度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全力推动。”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王晋水介绍,政策主要覆盖三类人员:分散供养的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和失能半失能的无儿无女人员。“他们是脱贫攻坚的贫中贫,打赢这场战役的难中难。”王晋水说。
景县留智庙镇西街村的黄德全一家是政策的间接受益人。2013年,他70岁的哥哥黄德国因脑梗瘫痪在床,他和妹妹便承担起了每天照顾哥哥饮食起居的任务。“我们各自有工作,上有老下有孙。有时忙起来顾不上,哥哥就啃个干粮凑合。”黄德全心疼地说,“现在好了,哥哥住进县人民医院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医养中心后,人也吃胖了。我和妹妹轮流探望,身心可以全力扑在工作上。”
钱哪来?
可持续才能帮助更多人
“如果新建机构,至少要花上亿元。”支斌说,政策首先解决的是建设资金来源问题,“按照整合资源、盘活存量、集约发展、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我们对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闲置床位及医疗护理力量进行了整合,并对机构的生活康复、文娱活动、消防安全等设施统一改造提升,最终确定贫困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9所,失能人员集中医养中心16所,调剂床位7500多张,总投资4500万元,大大低于新建花费。”
建起来是一方面,长期运营下去是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不低于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供养人员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及机构运行费用的标准,统筹使用社会救助资金、光伏发电等扶贫产业农户收益等,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安排,市级财政综合入住率、照护质量等情况,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县(市、区)予以补贴。”王晋水说,“统筹资金和补贴资金大概能占到每名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供养费用的2/3,县级财政占1/3。按照每个县100-200名供养人员计算,县级财政负担不是很大。”
如何养?
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同步提升
衡水市对半失能人员和失能人员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供养方式。
“由敬老院升级改造而来的供养中心能满足半失能人员的基本医疗和康复需求,但还达不到全失能的照护标准。”王晋水介绍,因此,半失能人员由供养中心照顾,而全失能或患传染病、精神类疾病人员,则委托专业医院,由医养中心照顾。“当供养中心、医养中心床位供给不足时,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民办养老机构供养。”
记者走进冀州区农村贫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看到,这里院落整洁、房间明亮、食堂干净。91岁的丁景荷老人精神状态不错:“以前由远房亲戚照顾,怕给人家添麻烦,就跟着一天只吃两顿饭。住进来以后能按时吃饭,暖气也足,年初得病还走了医院的绿色通道,工作人员照顾得更是周到,精神自然好了。”
阜城县贫困人口集中医养中心设在改造后的县人民医院老院里,60张床位一开放就住满了。“医疗更方便、护理更专业是我们的特点。”中心负责人孟宪长说。43岁的王建亲患有脑瘫,一直由母亲照顾。今年,母亲病倒后,王建亲被接到了中心。“比父母照顾自家孩子还细致科学,我很放心。”王建亲的母亲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