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橱,翻出往年的一些阅读笔记,在“文坛逸闻”分类里看到了四首诗,它们皆非诗人所作,但却令人读而难忘,印象很深。严格说来,这些诗写得并不好,只能属下里巴人,登不得大雅之堂,但却有真知灼见,意境颇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吧。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喚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赶却月。
这首诗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所作,他从小给人放牛,出家当过和尚,后来当兵打仗,没什么文化,决不是诗人,开头两句土里吧唧的,非常笨拙,但后两句却是平地一声雷,震聋发聩,诗风陡变,把他扫荡群雄、一统天下的豪心壮志,说得淋漓尽致,读来不得不叫人刮目相看,后人对这首诗多有褒揚,赞者如云。诗者,言志也。诗贵在见识不俗,他能于鸡在山顶鸣叫喚出一轮红日的景象中,借机贴题地生发出自已不同凡响的感慨,催人奋进,确是难得可贵。由此可见,诗非诗人的专利,人尽可诗,只要能有新见解,言人所不能言,给人动力,引人共鸣,皆可视为好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向云低,
万里江天都在望。
此诗为登高望远之作,颇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意境,且能翻陈出新,把群山之小改为红日之低,具象上更明丽多彩,把视野从山中扩展到万里江天,更开阔雄浑,气势非凡,谁能不叹其诗之妙呢!文如登山不喜平,这种从拙到巧的跌荡起伏,没有宽广的胸怀是写不出来的。此诗不知谁人所作,没见有诗集选载,显然不是出自专业诗人,但有口皆碑,流布很广却是真的。
奈何奈何可奈何,
奈何今日遇滂沱。
滂沱雨作李公寿,
寿比滂沱雨还多!
传说,这是旧时一李姓乡绅过六十六大寿时,遇滂沱大雨,一村民触景生情随机而作。虽是村野匹夫,但此诗写得确是奇佳。一是意境独具一格,开创了新局面,用连绵大雨比喻人寿之长,这还是古今第一次听闻,关键是比喻得巧妙得体,想想看,大雨倾盆,满街流水,天地一色,苍苍茫茫,横无际涯,喻人之寿不是很形象吗?二是浑然天成地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每一句末尾的词是下一句的开头,给人一气呵成诗才汹涌而出之感,荡气回肠。三是化悲为喜有神来之笔。先是连用四个奈何,似乎心情很糟,但作者福至心灵地随手就改成了这是天公作美,是上天降水祝寿,转换得多么奇巧!难怪此诗一出口,李乡绅捻着胡须笑得合不拢嘴,众宾朋一片喝彩之声了。
你倒睡得好,
一睡万事了。
我若陪你睡,
江山谁来保!
据说此诗为清代武将杨遇春所作。他官不大,也就是个营长、团长吧。一次,他带部队行军,在一山上看见一座睡佛,那佛一手支颐,侧身而眠,神态安祥。对照他自己和士卒们走得精疲力尽,不敢停歇喘息的情景,情不自禁吟出了上面这首诗。
这首诗直白浅俗,平淡无奇,但却说出了军人的责任和担当,不畏困苦,为国而战的精忠跃然纸上,士兵们听了一片掌声,乏意顿消,精神抖擞,前进的步子更快了。这样的诗,战士们听得懂,能共鸣,能鼓气,谁能说不是佳作呢!
诗,本就来源于劳动人民,劳动者才是真正的诗人歌手。《套马杆的汉子》,不就是石家庄一开饭店的普通人创作出来的么!诗并不神秘,拿起笔来吧,只要能说出大众的心声,你定会有佳作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