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西汉桃县邑城,这里是交通运输枢纽;历史悠久、文蕴浓重,文化古镇、现代新城.这里就是前磨头。
这个寒冬里,趁着阳光充足温暖的午时,我独自坐上不花分文的市区免费公交客运(快7)班车,沿着231省道(保衡公路)西行17公里,来到石德铁路线上的深州市前磨头镇前磨头村。漫步游览村庄里的建筑遗存、感受乡土中的风物景观,探寻这里交通发展的前世今生,打捞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交通故事,也开启了我近日“走进前磨头”文化之旅的漫游散记。
我乘坐着公交客车,沿着保衡公路中速前行,驶进深州地界、闪过前磨头镇政府大门、穿过前磨头公铁立交桥,就来到了前磨头村东口。在那雄伟壮阔的“前磨头”牌楼旁,我下了班车。我站立在牌楼下,久久凝视着“前磨头”三个大字,穿越古今时空,探寻历史渊源,感受前磨头那厚重的历史文脉。
前磨头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这里还是白狄人建立的鲜虞国的疆域范围。西汉初年,刘邦赐投诚自己的项羽叔父项襄(即刘襄),封桃侯,食桑邑千户。在这一带设置桃县(公元前200年,距今约2200多年),管辖今深州南部和桃城区西部(滏阳河以西的部分)及今辛集市东南部。桃县隶属信都国(今冀州市)。到西汉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刘奭(shi)封广川王刘缪之子刘良为“桃侯”,桃县亦列为诸侯国,刘家世袭三代后免了侯爵,侯国仍称桃县。当时的桃国国都就位于如今的前磨头村。东汉世祖省。后于此置驿以通邮递,故名“桃城驿”。所以在两汉直到唐宋元朝时期,此处一直称“桃城”“桃县”“桃城驿”。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公元6年),建立“新”朝(公元9年)后,将全国郡县易名,桃县曾一度改为“桓分”,属安平国。此后,由于连年征战,桃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桃树锐减。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又将桃县并入下博县(原县城在今深州乔屯乡康王城)。原桃县县城改为桃城驿,存世有220多年历史的桃县就此结束。
西汉时期,原桃县区域内,有两条车马大道:第一条,东起浮阳(沧州),经乐城(献县)、武邑,过桃县县城,至信都(冀州),南达钜鹿,再向西通京城长安的“官办大道”,沿途每三十里设一驿站,桃县县城为驿站,百姓称之为“桃城驿”,桃城的命名盖源于此;第二条,在章武(黄骅市)设置盐官,武桓(河间)为枢纽转运,向南经饶阳、下博和桃县东部,南达钜鹿,这是“盐运大道”。东汉初期撤桃县后县城改名为桃城驿,这个命名又使用了500多年。在1965年前,在前磨头村北,断断续续尚存城墙的土岗遗迹,村民且有“东门”“西门”“东门外”之说法。南面有桃园村、桃城口(今“虎头王”村)。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为了在长期战乱后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明朝政府组织了百万人规模的大移民,先后数次组织从山西洪洞县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当时,桃城驿接受了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移民,移民在桃城驿定居后不久,就在地下掘出了一盘石磨,此磨硕大无比,当时的人纷纷称之为“磨之头”,并演绎出了很多神奇的传说。因村中每逢农历的三、八日有集市,又是深州十五集之一,故此村又称“磨头集”。从此,“磨头村”“磨头集”的名称不胫而走,取代了“桃城”的名称,成为这片土地的新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据《深州风土记》载,“桃县故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封刘表为侯国者也,桃城后汉已省,而元明仍以驿名村,故城当其地。”所以说,前磨头是古桃城。前磨头村即古桃县所在地。而清末至今,衡水县称“桃城”。前磨头村为西汉桃县古城遗址。桃县因桃而设,而前磨头古今都不曾见过精品甜桃,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桃城因何无桃”的疑问。古代桃城是否有桃?桃曾生于何处?桃今何处去?据史料记载,其实,桃县古代有河,城南河名衡漳,相去不远数里,城北有河名斯洨水,为滹沱支流。两河到了雨季水势浩大,波涛汹涌。既有河,自有河滩沙地,也就形成良好的水土条件,能够生长桃树。因为这里桃树成林,盛产桃果,所以用当地特产“桃”命名为地名,桃县诞生。今前磨头村南的桃园村,据说就是古代桃县的桃树园所在地。
至于如今的前、后磨头两村的格局来历,据《深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后磨头与前磨头古为一村,明朝嘉靖年间,磨头集部分居民北迁另立新村,自此一分为二,分别冠以方位称前后。”
悠悠岁月,世间沧桑。民国时期,这里改为磨头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依次成为前磨头区、公社及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德铁路横穿东西,保衡公路、衡井公路交汇于此,又是综合交通枢纽的节点地。如今,这里成为深州的“南大门”、现代化的小城镇。
2023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