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魁升,字超群,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门家庄乡赵家庄村人。清嘉庆二年(1797年)生,同治七年(1868年)卒,享年71岁。
他是候补教谕(作者注:古代学官名。县学的教授,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教委主任,或者是县学校长。负责教育“生员”),被赠为“修职郎”(作者注:文阶官名。是正八品和从八品文官‘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像如今的军衔。)
他被列入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编纂的《大清畿辅先哲传》、载入《冀县志》。被称为“赵孝子”。
1899年,他故31年后,其孙赵衡遵父命,采访包括奶奶、“乡父老者”等若干人后撰写了《王考府君事状》。(作者注:1.王考,为对已故祖父的敬称;2.“府君”,旧时对已故者的敬称;3.“事状”犹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深得敬重
他被全村人最为敬重,书载:对他“乡里故爱重之”。
“其疾病,问者继于门”,即在他生病时,探望的村民继往不断。
“其没,哭皆失声”,即他逝世后,全村人无不泣哭。
“其葬,巷无留男子,皆送执绋(作者注:送殡)”,即他出殡、送殡时,全村男子齐出动,无一不到。
处事公允
他“长身兀貌,屹重不佻”,即身材高大,力勇稳重,但是,与人不傲,待人和气,处事坦荡而公允。
他掌管里社的“公私钱物”,不差分毫,“众信之”。
他“诚笃公直,族党敬畏甚为官长”“乡人有构衅忿争,府君(作者注:指升)居间排解”“一言而释”,使不至诉讼”“或闻府君之至,迎以解散无事”。
有一力大者,经常仗力强暴他人,人们怒而不敢言。力大者被赵公斥责、教育了一次后,深感错,随“戒之”。
一妇人丈夫故后,家产被小姑子占有,经赵公喻之理,小姑子认错,不但归还妇人家产,而且两家和好如初。
勇对苦难
他老爷爷时曾“富甲一乡”,但他幼年及青年时,生活十分艰难、困苦,但是能够勇敢面对,闯困解难,得以撑家、发展。
他“少孤”“髫龄(作者注:童年)从兄”,因为家贫,仅仅读了1年书就“废学”了。先是种田,后是为贾(作者注:从商),“手骈足胝(作者注:手脚都磨有老茧),才足服食”。他父亲“性纵侈,不事生产”,把田地13亩出卖尽,使生活更加困苦。他不分风雨寒暑,早出晚归,拼死拼活地从商挣钱。加上其岳父家帮助赎回13亩田地,生活才走出困境。
睦和亲属
他负责了弟弟魁俊的读书学习。
他有一妹妹,嫁邻乡李俊。虽然婆家“不喜”其妹,但是他主动地承担了两个外甥的抚养,教育,使之都有所成。
他伯父家某年归还一笔数额比较大的借债时,“荡其产”仍钱不足,他替伯父归还了不足部分。后伯父家富裕后也没提这事儿。当他人谈到这事儿时,他说:“朋友尚通有无,况骨肉乎?”
教子有成
他常“恨‘自己’废学之早”,在困苦生活的同时,仍然刻苦学习:坐在私塾门外,“偷”听先生讲课,学到很多知识。而且,特别注重儿子、孙子的教育。
身教胜于言教,上行下效,他的儿子、孙子都很有出息。
其子赵钦颜“无一日不在兢兢业业之中。禔身敏事(作者注:性格安稳,处事敏捷、灵敏),实合于古之圣贤。”“耆(作者注:嗜好)书好学”“实事求是”。以“孝友”和“德行”称而被载入1929年版《冀县志》。(另有专门文章)。
其长孙赵衡,冀州历史文化名人,清朝末期举人,“大挑二等”(作者注: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是清朝乾隆年间制定下的一种科考制度,为的是让已经有举人身份但又没有官职的人有一个晋身的机会。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近代全国著名学士。(另有专门文章)。
其二孙赵彬,是附学生(作者注:即秀才)。
(依据1929年版《冀县志》和赵衡《王考府君事状》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