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辛向党:清末名吏、冀州知州吴汝纶

2023-12-21 18:34:39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吴汝纶(1840~1903年),字挚甫,又称挚父,安徽桐城县南乡高甸人。进士,清末名吏。担任河北省冀州知州8年;担莲池书院院长14年;被拜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文章,造于斯极

  他“自幼孳(作者注:同孜孜。勤勉努力)育家学,卓卓(作者注:卓越)有立”。稍长后,游学于曾文正公(即曾国藩),并且备受曾赏识,被称“曾门四弟子”之一。

  他的文章,被赞誉“造于斯极(作者注:登峰造极、拔地参天、成就非凡)者矣”。他之作,“不范不削(作者注:不按陈规旧律),若生之成,阳生阴育(作者注:顺其自然),万有不震(作者注:都感震惊),旋圆折方(作者注:化圆为方),自我作圣”“精粹要渺,与道大适,奇创之至,翻见平夷,如数米盐,妇竖能解”。

  他不但学习、掌握“吾国四千年学术”,而且学习“欧美新学”。

  他一生著述宏富,为文宗承桐城派,气势纵肆,著有《桐城吴先生全书》《深州风土记》《写本尚书》《易说》,等等。

  为政,吏绩可述

  他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入仕后,先担任内阁中书、入李鸿章幕府、署天津府,后担任河北深州、冀州知州。“从宦二十年,吏绩多可记述”。

  1.他在冀州任职期间,锐意兴学。为信都书院,想方设法增加书院经费,并聘请王树楠、贺涛、范当世为师,三人学行高雅,皆一时之选。使冀州教育大兴,人才辈出,为“畿辅之冠”。

  他在深州任职时,“不惮贵势”,把“豪民”霸占的1400亩学田夺归书院。

  2.他在冀州任职期间,尽力治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开河自冀州至衡水60余里,将淤水导入滏阳河,并建闸阻其倒流,闸高二丈四尺六分,为当时直隶最高的水闸。后人称此河为“吴公渠”。经此治理,基本上消除了水患,变“斥卤(作者注:盐碱地)之田为膏腴(作者注:肥沃的)十余万亩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3.他在冀州任职期间,推行了“联庄”治村。就是在冀州乡村,多则10余个村,少的6、7个村,建立1个互相联系的系统。每个“联庄”设联长1人,每个村设村主1人。“联庄”的作用和任务、职责是,制定、落实《乡规民约》、缉拿盗贼,确保了农村社会治安。《冀县志》载:当时,在州境数十里内,做到了“击柝相闻,呼声相应”。使州内“士农工商咸得安居乐业”。

  从教,敢告日星

  他平生以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为志。光绪十六年(1890年)底,自荐接任莲池书院院长,主讲莲池书院15年,在继承优秀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事物,不仅招收外国留学生,而且还开设英语和日语专业,分别聘请英人、日人为教师,并选派莲池书院学生出国留学。此举在当时全国各书院属首创,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非难,但他不为所动,并以此自喜。许多外国学者慕名前来拜谒,有的日本学者甚至拜在门下。1952年,毛泽东主席南下考察途中,重游莲池书院时说:“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开办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恳请他出任总教习,他婉辞不就。张百熙百般请求,乃至跪拜以请,直隶绅士魏钟翰等1200人也上书汝纶,乞主讲京师大学堂以副海内之望。他答应暂不言推辞,但请赴日本考察教育。二十八年五月中旬,他航海东渡,在近4个月中,马不停蹄,连日奔波,参观日本的师范学校、女子学校、农学校、职业学校、军事学校等多所多种学校,频频拜访日本教育家,多次赴文部省听讲。归国后先请假返里,与从日本聘来的教师早川新次一起筹办桐城中学,刚就绪,尚未回京复命即于翌年初病逝。终年64岁。

  他把在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分类整理,汇编成10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介绍日本的专著。

  书载:他是“大江之南一名世者”“敢告日星”。

  (依据赵衡《吴先生墓志铭》和1929年版《冀县志》编写)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