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辛向党:河北史学大师胡庭麟

2024-01-19 17:41:29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胡庭麟(1866~~1920)字子振,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冀州镇伏家庄村人。在北京某学校任教4年。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近代方志学家傅振伦称其为“河北史学大师”。

  他被1929年版《冀县志》予以重点评介,其《墓表》和《墓志铭》全文刊载在《序》后卷首。

  少时贫难

  他“五岁丧母,二十四岁丧父”“一弟幼孤失学”“家无一丝一粟之储”,被称为“穷一儒”。

  况且,他家也没有什么经济基础,自父祖以来,都是以儒业为生,不能自己耕种田地,笔耘砚耕以讨生涯。因此,他家生活30年都十分“拮据”“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

  面对如此窘景,“一家事,畜衣食所需,皆倚子振一人”。

  但是,他毫不萎缩、气馁,勇于担当,节衣缩食,拼搏不已。

  对他这样一个青少年,全村上下无不赞赏、鼓励,做为教育青年人效仿的典范。

  慧敏多才

  他的《墓志铭》载“自其孤小,出语已惊其长老”。

  他不满10岁时所作文章就很出色,当时不少秀才们都认为自己达不到那种高度。16岁时,应州试、院试均是案首第一名,补为博士弟子,也就是考中秀才。

  他在信都书院上学时写的文章,雄阔古朴,浓郁秀雅,尤工有韵之文。老师看后都大为惊叹,说:“这哪是西汉以后之人所能写出来的呀?”

  他在书院被评选为“监院”(文行优长者),而且连选连任多年。直到书院停办,10多年都没有更换易人。

  他一生为学,所作诗文生前不自爱惜,著述多所散佚,存世有《涵吾一室诗集》《三国志年表》及《冀县志二十卷》几种。

  当时,学人认为冀州学术大家,首推赵衡,次为胡子振。

  他还善书法,年老犹写蝇头小楷;能识鼎彝文;能书篆刻摹印章;又能手自制造文事,所有诸物器皆精绝,“为诸食技力之人所不及”。

  史学大师

  民国九年(1920年),冀州士绅决定重修《冀县志》,公推他及马维周、齐赓芾等人赴北京聘请王树楠主持纂辑工作。随后设修志局,在北京纂辑。

  王树楠撰写的他的《墓表》中载:“……靡朝靡夕,余尝征事于书,有急待访录以备取材者,书不足,子振则走书肆或图书馆及故旧藏书之家,辄手钞而返。其采辑之勤,搜罗之富,大抵子振之力为多……”;在《冀县志·自序》中王树楠又写道:“吾与子振朝夕从事编辑一年,成书二十卷……子振闻见博洽,又熟谙累朝掌故,余所取求,辄能应手,故成书之速,子振之力居多……”。他修志积劳成疾书,书成后仅数月病逝。

  学者称《冀县志》“其博而要”,是方志中之独树一帜者。

  恤人之急

  他生活虽然穷困,但是,怜悯好义,“恤人之急”,乐于帮助他人。

  如族中有一人被冤入监狱,他到处奔走呼号,使冤者还清白,脱难出狱。

  再如一族人欠公款“数百缗而殁”,他帮助偿还清。那家人知道后,千恩万谢,并且说,孩子大后,一定归还。他说,你们孤儿寡母,生活太困难,好好过日子吧。债我已经替你家还啦,放心,今后一分钱也不要你们的。

  仁爱孝睦

  他“性善”“仁爱”,孝敬老人,和睦兄弟。

  他对待其继母黄太孺人,如同亲母,供养“周到无缺”。

  他弟弟庭鸿,因“喜挥霍”而“堕其家”。与弟弟分家时,每家都二十五亩地外,多给弟“一院一牛”。以前的一些外欠,自己承担,没让弟管。

  他弟早亡,他负责了侄子宗涛的学费。

  亲戚、客人来家,不分亲疏、贫富,一视同仁,热情款待。

  (依据赵衡《胡君子振墓志铭》和《墓表》编写)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