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长达325年历史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信都书院,被誉为“畿辅冠”“蜚声于世”等。
下图是该书院遗址现状。
沿革
明万历四年(1576年),距今(2024年)448年,冀州知州赵宋在州城马神庙西创建了信都书院。
49年后的明天启五年(1625年),知州董天胤予以重修。
近百年后的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一年(1719~~1722年)间,知州魏定国重建学院于旧治东南,并置田两顷地以资膏火。
清雍正九年(1731年),知州乔蔰增修了讲堂前后12间。
清乾隆元年(1736年),知州陈葵章、州判雷时、吏目温炜聘请浙江孝廉韩承节为师。
清乾隆五年(1740年),知州杨芊与州人张尔公、方齐贤、陈景鲁、曹秉彝等增修了大门l座,讲堂3间,后正房8间,东西厢房6间,后土房3间,东西土房9间,置学田2顷。另外,生员刘尔堪捐给地5亩。
清咸丰元年(1851年),知州葛之镛给筹经费钱3000缗(作者注:一千文铜钱穿成一串叫一缗),给捐置书籍数千卷。
清光绪二年(1876年),知州陈庆滋给筹钱1500缗。
清光绪七年(1885)年,知州李秉衡给筹钱750缗。
冀州继任知州吴汝伦,系安徽桐城文学巨子,对教育颇有研究,为信都书院建立了“监院制”。
清光绪八年(1886年),知州吴汝伦给筹银12950两、钱19230缗,给置地920亩。聘请通州范当世、新城王树楠、武强贺涛相继为山长。
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8月,依据朝廷命令,书院改为中学堂。
信都书院历史长达325年。
成效
信都书院生源来自“一州五县”,即冀州及所属县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
学子们在当时官府的重视下、在当时全国名师的教导下,勤奋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涌现出若干全国名人。
乾隆四年(1740年),书院“按试列前茅而食饩者(作者注:享受公费待遇的学生)5人,由童子而采芹者(作者注:指秀才)6人”“可谓盛也!”
清光绪年间,知州李秉衡和继任吴汝纶,以重视教育而闻名,“萃一州五县弟子来学,蜚声于世”。书院学生“连岁登甲乙榜者数十人"“人才最为一时之盛”。
赵衡在《冀州学生同乡录序》中写道:当时一日本名人说:“畿辅学务,当以冀州为中心点”“非他州县所能跂(作者注:踮起脚跟)及”“畿辅文风,冀州第一,天津次之”,其他“不足数也”。
信都书院学子中,“人才蔚起,肩摩踵接”。优秀学子赵衡,写的文章当时全国有名,字也写得好。当时,有“南马北赵”之说。“南马”即江南武举人马步芳;“北赵”即直隶(现河北省)赵衡;优秀学子李谐韺,以词著称,被誉为“有清二三百年,吾冀以诗名家者一人”;优秀学子胡廷鳞,被称谓“河北史学大师”,等等。
教学
信都书院的教学内容,有“宋明理学、习作八股(以应科举考试)”“经史词章”和做人道德的“修身、处事、接物”等。
学制基本是3年。
学院的管理,由院长主持。
1885年起,建立了“监院制”,即从“文行优长”的优秀学生中挑选出来2人,担任“监院”,负责帮助书院和老师们,监察学生课程及行为;还负责管理书院图书。冀州人赵衡、胡廷鳞都曾担任“监院”数年。
(据《冀州历代文存》和《冀县教育志》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