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现舌骨保存完好的哺乳型动物化石
揭示哺乳动物舌骨早期演化
记者从沈阳师范大学获悉,该校负责的国际合作课题组最近在我国内蒙古宁城五化地区距今约1.64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首次发现新的哺乳型动物化石——“微小柱齿兽”。日前,这一新发现以《新的侏罗纪哺乳型动物揭示了哺乳动物舌骨的早期演化》为题发表于《科学》杂志。
新发现的“微小柱齿兽”化石保存精美,体长约14.7厘米,体重约5~9克,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小的柱齿兽类化石。该化石保存了与现生哺乳动物同样的舌骨构造,包括甲状舌骨、基舌骨、角舌骨和上舌骨等。其特征非常独特,骨节之间有活动关节,结构呈鞍状,区别于更原始的犬齿兽和现生爬行动物的简单棒状结构。现生哺乳动物的鞍状的舌骨构造是咽喉的框架,对食物传输和吞咽有关键作用。它的臼齿形态复杂,齿尖和齿脊发育,上臼齿横宽,下臼齿具假跟座,以食虫性为主,可能兼杂食性。下颌式中耳、T型间锁骨和带状肩胛骨等均展示了典型的哺乳型动物特征。据发现该化石的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周长付介绍,“微小柱齿兽”是迄今最早具有哺乳动物舌骨构造的哺乳型动物,它的发现表明,现生哺乳动物的舌骨构造传承于更为原始的哺乳型动物,起源于哺乳型动物获得咀嚼能力的最早期阶段。
“微小柱齿兽”化石标本(左),化石素描图(中),古生态复原图(右)。沈阳师范大学供图
中生代哺乳型动物是现生哺乳动物的近亲类群,其化石发现可为追溯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最直接证据。因此,此领域研究是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新发现的“微小柱齿兽”属于原始哺乳型动物的柱齿兽类支系,该支系中生代时期在北方大陆分布较广,但以往发现的主要是牙齿化石。近年来,我国在内蒙古东南部、辽西和冀北等地的侏罗纪燕辽生物群中发现了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骨架化石,如半水生游泳的狸尾兽、掘穴生活的挖掘柱齿兽以及树栖的伶巧柱齿兽等。周长付说,新发现的“微小柱齿兽”骨骼轻盈,肢骨长而纤细,尾巴超过体长的一半,均显示了适于树栖攀缘生活的特征,大大丰富了柱齿兽类适应树栖生活的多样性。此外,“微小柱齿兽”形体小、体重轻,也丰富了对柱齿兽类体型分异多样性的认识。本次诸多新的突破性发现为研究我国及全球中生代的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作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