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京大心理康复医院健康科普:中考结束学生如何调整心态?家长如何做

2022-06-22 17:10:38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中考已落下帷幕,走出考场的考生们有的内心澎湃,有的懊悔沮丧。心理学研究发现,考后两周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特别是疫情期间参加考试,学生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考试后,不少考生在心理上一下子难以适应,会出现"考后心理综合征"。

  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怎样平稳渡过考后这段敏感期呢?请您收下我们为各位考生和家长准备的这份“考后心理调节小贴士”。

  考后学生心理问题

  1.挫败心理

  中考考完,一些学生感觉自己没有考好,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者整天心情不好,感到未来充满挫折。

  2.过度补偿

  考试结束后,彻底放飞自我。手机成为每个学生手中必备娱乐工具,整天沉迷于网络,打破生物作息规律,宅在家中,常熬夜赖床,三餐不定,缺乏社交活动。

  3.情绪不稳定

  脾气易烦躁,易与家长产生冲突,对家长的规劝置若罔闻。等待成绩公布的期间常常觉得焦虑,紧张。

  4.迷茫心理

  考后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事,感觉无聊,生活没有动力,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无目标感日益强烈,对未来也没有规划。

  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学生篇

  接纳自己的情绪

  考试过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沮丧、难受、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担心上不了理想的高中。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打不起精神、烦躁、失眠等各种表现接踵而至,你并不喜欢这样的状态但好像又无法控制。

  其实,允许自己在这种负面情绪里待一段时间,接纳并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而不是与之对抗,反而会让我们更快地走出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存在这些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和家人多沟通,好好享受假期的愉快时光。

  放松有度,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中考之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享受胜利大逃亡的放松。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同学会选择痛快地释放备考带来的压抑,比如手机不离手,狂睡,疯玩等。

  因此,请你牢记八个大字:“放纵有边,松弛有度”,尽早回归有规律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物钟,健康快乐充实地度过考后时期。释放和缓解压力也应该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的娱乐放松,以及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适当倾诉,释放情绪

  把心里的烦闷倾诉于自己最亲密和信赖的人。找几个同学好友谈谈心,聊聊天,也可以和父母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很局限,他人的一番话可能会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有紧张情绪,可以通过各种表达方式把它外化出来,比如写下来、画出来、唱出来,也可以试试呼吸放松法、正念练习法、想象放松法等。

  合理规划,把握好暑假时间

  在暑假里,心理老师建议同学们适当放松之余做好假期的计划和安排。可以利用假期把初中知识重新巩固一下,也可以适当预习高一课程,为高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充实自己;看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或看经典电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跑步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利用假期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独立自理能力,或者跟父母一同外出旅游等等。

  家长篇

  稳定好自身情绪

  孩子考完后,心里难免有一些忐忑,心里会更紧张不安。此时,家长不要跟着孩子一起揪心、焦虑,如果有,也要先调节好自己,尽量不要表现出来。

  不要追着孩子问很多问题,不要坐立不安、慌乱紧张,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孩子,如果你淡定、平静,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踏实,变得安心。您要相信孩子经过了长时间的复习准备一定能发挥出好的水平。

  关注孩子心理状况,耐心沟通

  很多时候,做一个倾听者就是最好的陪伴和鼓励。考试结束,家长尽量不要刻意和孩子聊天,要尊重孩子心里意愿,如果孩子想和家长说话,家长一定要放下手头的事认真倾听,然后和孩子耐心的讨论,给出合理的建议。

  人的紧张、焦虑等很多情绪都能在倾诉中得到缓解和释放,所以,家长切记要少说多听,适当的时候适当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温和的方式真诚陪伴孩子,做一个聆听者。

  与孩子共同规划假期安排

  三年繁重的初中生活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决定放飞自我,玩个痛快,放松要有度,不能让孩子考后的生活变得没有任何节制。

  家长可以在了解孩子自身安排的前提下,与孩子共同规划假期生活,适当提醒孩子保持正常的作息,坚持运动,在疫情防控要求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包括看电影、听音乐、短途旅游等。也可以建议孩子自己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孩子在中考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比如情绪低落、烦躁、食欲减退、失眠等,如果孩子持续出现上述不适,同时出现焦虑、抑郁、轻生想法等表现,家长需提高警惕,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