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的闽地,很少听到用“堡”作为地名,一个“堡”字,透露出了明显的北方味。这座位于漳浦湖西盆地硕高山下的赵家堡,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流亡避难隐居的城堡,迄今400多年,是国保级文物单位。
南宋末年,腐朽的大宋王朝终于抵抗不住蒙古铁骑的践踏,崖山海战最后一役兵败亡国。闽冲郡王赵若和在侍臣许达甫、黄才保护下,夺船出海希望回到他的封地福州,再图复国,逃到厦门浯屿一带遇上台风,弃船潜入南太武山下银坑隐藏避难,与国舅杨亮节三子世隆汇合后至佛昙,在积美建梅月城埋名隐姓繁衍生息。至八世孙赵淑宽时,略有积蓄,结交文人名士,先后为其子赵范聘请林士章(后来探花及第,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名儒杨碧沙、张眉山等为师。
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范以二甲进士及第,先后任知州、户部员外郎、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官职,家族开始中兴。
明万历二十年,赵范致仕回乡,当时沿海盗贼蜂起,平时聚在海上,风高夜深入城烧杀抢掠,梅月城虽固,却也抵御不住亦民亦匪这样海贼攻击。湖西距佛昙仅有十里之距,山谷盘密,田土肥沃,树木蕃茂,是个逸老课子的好地方。赵范聘请地理名师相中湖西硕高山这块风水宝地,于万历二十八庚子年(1600年),建造完璧楼与诒燕堂。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又建造了内城墙以及城中的府第等配套建筑,赵范的儿子赵义(南京文华殿中书舍人)有感于倭患猖獗,城堡太小,就向府县要求扩建外城,并建造了府第、园林等,崇祯甲戌(1634年),又建造了南北三堂等民居建筑,形成了现在规模。
高高的城墙长满了爬藤与篙草,夯土城垛虽有残缺,但整体基本完好,看起来满是沧桑感整个城堡在北面建有一个瓮城,原来筑于夯土城墙中“硕高居胜”门牌掉落在地,门前一马平川的丹湖,是个作战的好地方,如有敌人自北而来,寓意可瓮中捉鳖,雪耻亡国之恨。
汴派桥是赵家堡府第前莲花池上的一座小桥,莲花池被一道长堤分成前后两池,汴派桥就建于左侧,系仿北宋故都开封的潘杨二湖和州桥的立意设置,以一券顶拱桥与一平板桥组成。边侧刻“汴梁桥”三字,桥名寓意“汴派流芳”,表明其家族“派出于赵宋,其为帝王正传,不于诸赵溷也”。汴派桥历经风雨却不失雄浑大气,光滑的桥面见证了过往的繁华。
墨池位于池塘边,石刻乃宋书法名家米芾的手迹,是赵义于明崇祯乙亥(1635年)所立石铭志。赵义依开封有禹王台,建禹庙,树禹碑于庙侧。天然巨石所构庙门尚存,庙已毁,仅余条石地基及一些构件遗迹。七层佛塔建在天然平坦巨石上,离塔几米远有清晰的仙脚印,据说是当年葛洪仙祖所遗留。土地公庙正对西门,透过深厚的城门,午后阳光映衬出远处的丹山,城楼上书“丹鼎钟祥”恰如其分体现了这番光景。南向城墙依山体渐渐叠高而建造,自建成后即封死。取意当年宋王朝一路往南逃窜,现堵住南行道路,不再败逃。府第前后五进,共三栋,居中这栋在前厅挂有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及四弟赵廷美像,体现了家族荣光。高大的门槛以及左右雕刻着龙与凤的青石门鼓,无不彰显官家府第的气派。
"读书处"石刻苍劲有力,辑卿小院是赵家子弟读书学习的地方,前院是景观园,一对太湖石历经风雨依然立于中门两旁,后院书房仅存局部,几处长条石椅上的盆景荡然无存。遥想当年,学子们在此读书之余,欣赏摆弄一下花花草草,愉悦心情免得枯索无味。
诒燕堂与完壁楼处于内城墙保护之内,完璧楼有完璧归赵之意,璧字下方玉字少了一点,写成王,寓意是王族后裔。
完璧楼楼内天井深二米左右,旁有一暗道,平时排水,危急时可从此遁入山林以保安全。楼内有把重达百斤古大刀,当年武者确实是力大无比,以现代人之力,难以轻易扛动。
细细品读赵家堡厚重的历史,才悟得点滴,当年建堡之初,赵范、赵义父子秉着家国情怀,处处依汴京之旧而设,寓居于小小的硕高山下,不也是以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