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衡水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麻醉科成功处置困难气管插管一例,为医院在困难气道处置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例患者曾于2019年行经鼻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手术,术前诊断为“鼾症”、“肥胖症”等,需在全身麻醉下行耳鼻喉科手术治疗,经术前访视气道评估患者Mallampati 3级,提示存在困难气道风险,随即科室积极制定了相应预案。手术当日,麻醉科主任医师刘志永在麻醉诱导后拟在可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术,当置入喉镜时发现咽腔内被多种结构和肥大息肉样组织所占据,且结构辨识不清,水肿反光明显,移动喉镜位置尝试探寻声门结构失败;立即行面罩正压通气,3分钟后进行二次尝试喉镜下辨识结构,仍然失败!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氧储备可能严重下降而插管条件也在迅速恶化,加之患者自身存在诸如肥胖等状况,如果不改变现状可能造成最危险的状况——气道丢失,时间紧迫需立即启动备用插管方案: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下同)引导进行气管插管。
刘志永熟练的操作着纤支镜,在多个缝隙中仔细而快速的寻找着声门,很快声门结构出现在屏幕上,立即稳住操作手柄,调整角度进镜,依序观察到气管环、隆突,迅速导入气管导管并连接麻醉机,监护仪上随即显示出了二氧化碳波形,其提示气管插管已经成功了,总用时不到一分钟,使用纤支镜引导完成了气管插管并确定了位置,患者转危为安,最惊心动魄的时候已经过去。手术随即开始,3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患者完全清醒并顺利的拔除了气管导管。
“气道无小事”,气道安全是医疗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麻醉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困难气道可阻碍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如可视喉镜的逐渐普及,目前困难插管的例数大为减少,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困难气道在可视喉镜下无法解决,甚至在经过反复试插和面罩通气使咽部痉挛、水肿、出血合并氧储备能力的降低,同时几种因素互相叠加、互相影响而使患者通气状况每况愈下,甚至可能出现无法通气、无法插管的最危急状况即气道丢失;一旦出现气道丢失其结局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在气道管理过程中要极力避免。在此案例中,刘志永在使用可视喉镜两次探寻失败后果断采取了备用插管方案,避免了这种危机事件的发生,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困难插管是对麻醉医生心理及技术的双重考验,这次困难气道的解决更得益于“三个自信”,即“技术自信”,“团队自信”和“制度自信”。“技术自信”——体现在对各种插管技术的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纤支镜引导插管技术在哈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已经经历了近千次的技术打磨,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手法都经过反复的试错和验证,整体技术已经经历无数次实战的考验。巴顿将军曾经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对于我们同样重要;刘志永深深的认识到这一点,把功夫下在平时,从而熟练练就了纤支镜引导插管技术,能够在危急时刻做到临危不乱;“团队自信”——我们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技术团队,在需要帮助时团队给予大力支援,在本例中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史双友、主治医师陈金辉均给予了大力支持,没有团队的帮助本例插管的完成不可能如此顺利;“制度自信”——院党委大力践行“学研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有着很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承担多所高校的实习生、研究生以及规培生的教学工作。“教学相长,薪火相传”在无数次的带教活动中,传授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力,在对各种紧急事件情景模拟教学中得到了重复训练,在工作中实现技术“传帮带”,提高了科室文化氛围和整体技术水平,这些都成为麻醉医生敢于迎战困难与挑战的底气。
坚持成就专业,勤奋钻研结硕果。本例困难气道的成功标志着医院在困难气道管理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以信仰坚守初心,把责任扛在肩上,麻醉医生们用实际行动守护了每一位患者的生命。未来任重而道远,麻醉医生将继续苦练内功、加强技术引进与学习,为医院外科的发展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专家介绍
刘志永,麻醉科主任医师,200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现为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承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主研人,河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主研人,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成员,河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围术期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曾于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进修一年,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