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人民医院健康科普:重点谈谈“艾梅乙”母婴传播的问题

2023-08-29 17:09:58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为进一步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全面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减少相关疾病母婴传播,避免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死胎和出生缺陷等,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上水平和生活质量。今天就重点谈谈“艾梅乙”母婴传播的问题吧。

  什么是艾梅乙和母婴传播?

  “艾梅乙”即艾滋病、梅毒、乙肝的简称,是三种危害人类健康且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可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时由母亲传染给宝宝,也是妊娠期间需要进行筛查、诊断和干预的主要传染疾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丧失,进而继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系统性慢性性传播疾病,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产生多种临床表现,导致组织破坏、功能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最为常见的传染性肝病。

  母婴传播:是指胎儿在子宫内通过胎盘、分娩过程中或通过喂养途径感染与母亲相同的疾病。

  为什么要“艾梅乙”母婴阻断?

  母婴阻断对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护妇女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若对“艾梅乙”感染孕妇没有进行母婴阻断,会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自然流产、早产、死产、胎儿生长发育受限等不良妊娠结局,甚至可能感染“艾梅乙”。对孕妇早期进行检测,及时了解孕妇“艾梅乙”感染的状态,对发现异常的孕妇,及时提供咨询、转诊、规范治疗、安全助产及科学喂养指导,避免胎儿通过母婴传播而感染。为了您和宝宝健康,希望准妈妈在孕前、孕期尽早到医疗机构进行“艾梅乙”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通过及时的母婴阻断技术,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

  “艾梅乙”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血液传播----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器械及能够刺破皮肤的工具等都可以传染疾病。

  母婴传播----感染了病毒的妇女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时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可以传播,性伴侣越多,被感染的风险越大。

  “艾梅乙”有哪些预防措施?

  1、洁身自爱,避免任何无安全保障的性行为。

  2、尽量避免不必要输血,远离毒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剃须刀、穿耳针等。

  4、婚前、孕前,应尽早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

  5、阳性妇女在怀孕后应立即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咨询并采取预防母婴传播的措施。

  如何预防和降低母婴传播?

  1、艾滋病:感染艾滋病孕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安全助产、合理喂养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

  2、梅毒:感染梅毒孕妇需尽早接受梅毒规范化治疗,定期复查。婴儿出生时接受预防性治疗,梅毒母婴传播是可以被阻断的。

  3、乙肝:孕妇HBV DNA>2×10⁵IU/ml或HBeAg阳性,妊娠期可以服用抗病毒药物,乙肝病毒孕妇生下的婴儿12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目前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途径。

  “艾梅乙”患儿应该选择正确的喂养方式

  艾滋病

  (1)艾滋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乳汁中,同时母乳喂养过程中乳头皲裂、破损会增加宝宝感染的风险。

  (2)受感染的产妇在喂养新生儿时应选择婴儿配方奶粉等进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梅毒

  (1)梅毒感染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实行孕期母婴阻断,婴儿除外先天梅毒且母亲给予正规的抗梅毒治疗,无乳头皲裂和乳腺炎时可以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没有梅毒,不会通过母乳传播。

  (2)如果乳房、乳晕上有梅毒疮或者破损伤口,要暂停亲喂,改用手挤奶或者吸奶器来排出乳汁,进行消毒,直到伤口愈合为止再恢复亲喂。

  乙肝

  (1)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获得双重免疫保护作用),可接受乙肝阳性母亲的哺乳。

  (2)不管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还是阳性,均可实行母乳喂养。喂养前先洗手,用温热的干净毛巾轻擦拭乳头后再给婴儿喂奶。乳头破裂、出血、伴有浆液性渗出或新生儿口腔有溃疡,暂停母乳喂养。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