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急!78岁老爷子命悬一线 稳!经手入脑施救亮绝活——哈院南院区神经外科三病区成功开展高精尖脑血管手术纪实
高、精、尖医疗技术的成功应用,需要把握技术引领、应用场景牵引、人才与技术的匹配、相关的服务化创新与迭代。5月21日了解到,河北衡水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南院区,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强力推动高、精、尖医疗技术成熟化落地,拉满患者就医的获得感,惠及衡水幸福民生。5月13日晚,哈院神经外科三病区采用新技术——经桡动脉入路技术,成功实施脑血管手术,让命悬一线的患者转危为安。
相毅带领科室人员开展科研查房
78岁的王老先生,因突发言语不利、肢体偏瘫等状况,第一时间被120送到哈院急诊就诊。经确诊,老人因急性脑梗死所致。而经急诊行脑血管造影手术检查治疗,老人经股动脉血管过于迂曲,无法进行手术。家人为此万分焦急。
围绕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综合研判,哈院神经外科三病区副主任医师张明哲决定为王老先生实施“经桡动脉椎动脉溶栓治疗”。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了手术治疗方案及相关风险并发症等,同意实施手术。手术时,哈院神经外科三病区主任相毅在一旁精心指导,整场手术历时近三个小时,顺利结束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大家的心情兴奋而激动,术后造影显示:血管开通良好,前向血流明显改善。
相毅(左一)、张明哲紧张手术中
“不论是手术时,还是手术后,都没啥不舒服的感觉,哈院的技术了不得啊!”术后恢复良好的王老先生感慨地说道。
张明哲与患者王老先生
神经外科疾病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中枢神经系统素来被称作“生命的禁区”。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为例,人体的大脑结构复杂、分区精细。脑部手术中,手术刀和手术器械的每一次挥动都直接影响整个神经系统,所以开颅手术如履薄冰,术中要使用高分辨显微镜,往往被称为高端手术。
为推动神经外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哈院神经外科下分三个科室,各有所长,各有侧重。哈院神经外科是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在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全国排名第57名,河北省排名第一。哈院神经外科三病区,又称脑血管病区,致力于不断攻克脑部各类危、重、难疾病。
中国心脑血管麻醉学会脑与血管分会全国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会衡水市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衡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院神经外科三病区主任相毅介绍,他们正在由哈院“博士团”重要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张明哲主导,推动实施“经桡动脉椎动脉支架置入术”。
相毅说,传统的脑血管介入手术,多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进行。股动脉相对粗大,容易被扪及,穿刺置鞘成功率高,通路较为平顺,能够兼容较大规格的通路导管系统,因此经股动脉入路是神经介入的经典入路。方法虽然成熟,但术后患者需限制穿刺肢体活动8小时,并且需要绝对卧床24小时,这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腹股沟区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
及时更新医疗服务项目,使高、精、尖医疗技术及时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是哈院神经外科三病区立科的重要理念。而南院区创就的宽广平台,让神经外科三病区高质量发展如鱼得水。相毅指出,经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对于操作医生而言却是需要超高技艺,因桡动脉较股动脉纤细,存在定位穿刺置鞘困难,需要复杂的导管成袢技术,技术程度高,且由于脑血管较之冠状动脉解剖复杂,血管变异及迂曲多,带来了诸多挑战。艺高人胆大。哈院神经外科三病区开展此项手术时,经“手”入脑,手术时不损伤桡动脉主干,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极低,出血并发症少,让患者术后可以做到“不躺平”,术后护理观察更方便,术后4-6小时可以解除绷带,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动力。说起拿手的绝活,张明哲表示,哈院党委和科室创就的人才环境,激发他勇攀技术高峰。经桡动脉入路技术,就是他在北京天坛医院求学期间关注的重要课题。读博期间,他跟随北京天坛医院专家教授掌握了多项先进的微创开颅及脑部疾病的诊断技术,并且先后将“眉弓开颅技术”“直切口开颅技术”“脑干穿刺技术”“日本Kawase开颅技术”“脑血管搭桥”等多项前沿神经外科技术带回衡水。在全国青年医师神经外科手术大赛上,他用脑血管搭桥技术参赛,一举荣获全国第五名的佳绩。因表现突出,他被推荐到日本信州大学留学,师从日本脑干肿瘤协会会长本乡一搏教授。经刻苦钻研,张明哲在直径约1毫米的神经血管显微吻合成功率达90%以上。
哈院南院区为干事创业的哈院医者搭建起了广阔舞台,让他们更加相信哈院党委、依靠哈院党委,以满腔热忱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来源:衡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