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肺部体检或就诊其它疾病时发现肺结节,伴随医学知识的普及,“肺结节”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成了部分人心中解不开的结。许多患者拿到 “肺结节”的诊断报告都会有点不知所措,下面我就对大家关于肺结节经常遇到的问题做一个解答。
肺结节是不是肺癌?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水果是不是榴莲”一样,结节并不能和肺癌划等号,结节除了包括肺癌还可以是炎症、肉芽肿、瘢痕组织、肺内淋巴结以及肺内良性肿瘤。所以肺结节并不代表一定是肺癌,尤其是体检发现的小结节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病变,所以大家不要谈“结”色变。
磨玻璃结节是不是比实性结节更危险?
磨玻璃结节是一类在CT图像中密度较低的结节,它不能完全掩盖正常的血管和支气管,所以称为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结节可以是炎性结节,比如有些新冠肺炎就表现为磨玻璃结节;还有不典型增生、吸入病变、过敏性肺炎、间质性病变,都可以表现为磨玻璃结节。即便是恶性肿瘤的磨玻璃结节,它的发展过程也要相对缓慢,转移的可能相对较小,一般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观察、随访。所以磨玻璃结节并不可怕,相对而言比实性结节更安全。
多大的结节需要进一步检查?
小于3cm的团块样病变被称为结节,结节又按平均直径分为微小结节(≤5mm)、小结节(5-10mm)、结节(>10mm)。
小于5mm的微小结节基本上都是安全的,恶性肿瘤的比例不到1%,即使在后期随访过程中发现它有恶变的倾向,也有治疗的机会。
大于10mm的结节一般就需要积极的进一步检查,大致判断它的良恶性,最好能获取病理结果,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介于二者之间的结节(5-10mm),大家既不必恐慌、焦虑,又不能放松警惕,只要按要求定期复查,一般预后也都不错。
但是这个分界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直径5mm的结节是良性的,直径6mm的结节就变成恶性的。
这次检查肺结节比上次大了1mm,是不是长大了?
因为大部分肺结节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边界也不一定都很清晰,所以在测量大小的时候,由于测量角度不同、观察的层面不同、显示的窗宽窗位不同,测量的结果都为存在一定的误差,再就是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结节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上下差1-2mm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怎样对比才能更精确的把握结节的变化呢?如果几次检查没有在同一所医院,那就要求患者能提供多次的薄层CT图像,由专业的影像科医师在同一个显示器上进行逐层观察,对比结节的大小,这样是最客观的和准确的。因为医院的CT图像资料一般会长期保存,所以患者在复查的时候最好选择同一家医院,这样对比起来就会比较方便,也更准确。
为什么不同的医院或不同的医师报告的结节不一样?
首先,就是一些异常结构到底是不是结节,并不都是那么明确,不同的医师在界定上也会有一定的偏差。另外就是一些非常小的结节(比如1-2mm的结节),或者有钙化的结节,没有什么临床意义,可能有的医师就会选择不报,避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以及不必要的反复检查。对于这些有争议的结构或是被忽略的结节,良性病变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把几次的图像放到一起对比,重新评估病变的性质。
由于肺结节的性质多种多样,影像表现也变化多端,最终还是需要临床医生通过综合影像学特征、各种化验结果、甚至组织学活检等多维度评估,推断病理性质,进而选择临床干预手段。对于无法辨明病理性质的结节,还是建议定期随访,动态观察,如果复查过程中发现有大小、形态、密度的改变,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