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59岁,自8年前来到衡水给两个儿子带孙子,渐渐的大儿子家的孙子今年9岁,小儿子家的孙子也6岁了,眼看着孙子越来越大,王阿姨也可以省省心,享享清福啦。可谁知,这半年来不是头晕就是胃胀,总是一直不是太好,大医院看了好几家,养血清脑吃了有半口袋,中药也熬了大半年,还是莫名心烦,整天愁眉苦脸,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用,是个麻烦负担,有时候偷偷抹泪,觉得活着也没啥劲儿。照王阿姨自己的话就是“谁也不让我生气,孩子和老头都给钱花,可就是高兴不起来”......
王阿姨一边说一边哽咽着。在排除了所有的躯体疾病所致心理疾病之外,作为心理医生的我们明白,王阿姨目前的状态,还达不到临床的抑郁症诊断的标准,目前主要是以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为主,首先需要处理的是其情绪问题与心理冲突。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念提醒我们“王阿姨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导致了目前问题的存在”,目前能做到是让她意识到自己“无效的应对方式”,从而有了“止”的意识,停止了旧的重复性应对模式,新的模式才会产生。接下来的工作才会变得顺畅。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间很常见,适当的心理早期干预会帮助老年人调整心态尽快适应老年的生活。可惜的是,基于目前的现状和世俗观念,好多老年人没有这个意识,觉得这么大岁数了,还用看心理医生啊。这几年在门诊的工作经验,也在提示我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关注,除了儿女的关注之外,自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也是构建我们幸福老年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差距以及每个老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生理年龄并不等于其心理年龄,好的心态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好的心态首先是对自己的认识,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需求,并尽可能采取有效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一般而言,当一个人的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时,常会以各种不良的情绪,比如:心烦、生气、愤怒等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不如意会时时出现在我们周围。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人,如果能感受到生气、很烦等负性情绪,会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说“我现在很烦”,“我很生气”等;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会把“我很烦”“我很生气”等压抑在内心而不对外表达从而折磨自己;心理更不健康或者有心理问题的人,则可能将“我很烦”“我很生气”以变相的方式对他人的语言攻击或者打骂等肢体的攻击。对此,也有人指出:当感受到很难受时,心智成熟的人会直接告诉别人自己“很难受”;心智不太成熟的人会强忍着,让自己保持在难受状态以至于躯体化;心智更不成熟的人则会选择打骂等让别人难受的方式。
让王阿姨认识到自己的模式不困难,在咨询室教会她怎么做也不困难,难的是离开咨询室后怎么做很重要。因为知道和做到之间还隔着一个“需要”,但凡有些心理学常识的都知道“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实现目标”。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心理需要主要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需要被满足:
第一,健康和依存的需要。由于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有所下降,加上前几年做了肺部结节切除术,虽然多次结果是阴性,对王阿姨产生的影响,加重了她的畏惧的心理,害怕生病,担心自己生病,惧怕死亡;同时,随着孙子慢慢长大,将不再需要自己照顾了,面对对自己不可挽回的衰老,也特别渴望能有人帮助自己和照顾自己,能老有所依。
第二,工作的需要。自从小孙子上学前班之后,近半年来王阿姨时不时也在会在周末回家,去照顾老伴,帮其打扫打扫房间或者做顿饭,当老伴因村里的事情走不开时,又加重了她自己的无用 感和不被需要感。因此,希望她眼下有事可以做,希望有人与他们交往,依次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依然“老当益壮”,获得内心的充实。
图片
第三,安静的需要。老人一般怕吵怕闹,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他们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倾向回忆往事,他们需要有一个静谧的环境回忆往昔。王爱姨每天看似忙碌不停,当她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感到孤单和不被理解,回忆过往的经验,常会感到莫名的失落和挫败。我们也因此能够看到,过去曾经幸福的老人,情绪方面多数比较平稳;曾经坎坷的老年人,常常被郁闷、惆怅,追悔和叹息所环绕。
第四,尊重的需要。随着自己身体的退衰,精力、脑力、行动 的减弱,熟悉的身体变得越来越陌生,这个阶段,也特别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如若不然,很容易造成抑郁、意志消沉等不良情绪,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老年人也不例外。如有问题,也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人员帮助。
作者简介:
秦进芳
地区:衡水市
从业20余年
副主任医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治疗师
EAP高级执行师
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
擅长领域:认知、整合心理治疗,婚恋问题,亲子关系,人际沟通,青少年常见情绪,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职场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