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生命礼仪师等一些不同于传统“白事先生”的角色和生态葬等种种节约环保的殡葬形式逐渐被社会理解和接受,丧葬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国家各项惠民政策不断落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渗透乡村并开花结果,“扶贫扶智、治贫治愚”的原则更是将乡风文明建设与各项民生工作同频共振。振兴乡村的伟大征程中,各级干部带领群众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
在此基础上,乡风文明以推进殡葬改革为契机,纵深打开移风易俗新局面,成为创建文明美丽新乡村的一项重要认知。针对乡村出现的丧葬扰民、殡葬设施建设滞后、殡葬执法机制不健全、殡葬延伸管理服务混乱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沂城街道西朱家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文玲认为,殡葬改革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推进殡葬改革是民心所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所需。
刘文玲任职所在地山东沂水县自2017年启动以“殡葬全免费”为核心的殡葬改革,以其创新性强,惠民力度大,打造成为中国基层殡葬改革的“地方样本”。
沂水县2017年5月10日实施以“殡葬全免费”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对具有沂水户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等费用全部免除,逝者统一免费安葬在公益性墓地,相关费用由当地财政部门承担。在今年6月15日全县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议上,县委书记薛峰针对群众反映刻墓碑费用贵的问题,当场做出承诺:县内去世人员的刻墓碑费用由财政承担,不得再向逝者家属收取。
沂水“殡葬全免费”政策与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实行的部分减免相比,是全国首例面向辖区全民、涵盖所有殡葬环节的全免费服务。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沂水县,一年地方财政投入2000万元即可保证“殡葬全免费”政策全面铺开,将这部分支出控制在县级财力可承受范围之内,通过“小投入”展现了“大民生”。另一方面推行厚养礼葬,提倡“孝悌”文化,尊重公序良俗,引导群众再老人生前尽孝、逝后俭办葬礼,改变了过去丧事大操大办就是“孝子”、节俭操办即为“不孝”的错误导向,不仅为群众减轻了负担,为社会节约了资源,也为村级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找到了突破口和有力抓手。与此同时,沂水通过殡葬改革,让每位逝者都有一处干净整洁的“安身之所”,在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础上,满足了百姓“逝有所安”的需求,形成“生老病死”民生保障的完整闭环。“殡葬全免费”作为一项基本民生内容,连续三年被沂水县列入“125”工程的20项民生实事之首,成为一项真正普惠的民生工程,大幅提升当地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政策的引领带动下,沂水县将丧葬改革延伸至丧事礼仪方面,对操办流程、展现形式等环节进行惠民式优化,其中,“追思会”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沂水县自2018年4月份起探索实施以“厚养礼葬”为主要内容的丧事礼仪改革,通过试点摸索,从当年7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以“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为主要内容的“追思会”丧事礼仪模式。
“追思会”不仅时间简短、仪式感强,还为逝者亲属节省了费用,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自推广以来,沂水县共举办“追思会”9352场,85%以上的逝者家庭自觉自愿地采用了新的丧礼模式。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的230多个地区到沂水县考察学习,沂水县应邀到省内外作经验介绍二十余场次。
沂水县在全国率先将自收自支的殡仪馆改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回归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遏制殡葬不正之风的发生,工资和费用全部由县财政兜底;县里拿出资金更换火化设备,全部使用高标准火化炉;骨灰盒全部由政府统一采购,确保质量和美观;修订完善殡仪馆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服务质量不滑坡。制定出台了《沂水县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在县民政局专门设立了公墓管理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配备了六个编制,对每处公益性公墓,落实乡镇的主体管理责任,乡镇全部设立了公墓管理机构,每处公墓至少配备了1名公墓管理员,形成了一套公墓管理体系。印发《致全县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一封信》,向县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发倡议,工青妇、工商联、教育部门齐心协力在各自领域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殡葬改革铺天盖地,声势浩荡。
在殡葬改革实行两年多的时间里,沂水县取得了良好成效,殡葬全免费政策为群众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户均减负3万元左右,为群众直接和间接节省丧葬费用5亿多元,节约土地600多亩、节地率90%以上,节省木材2万多方,实现了惠民殡葬全链条覆盖城乡居民。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0820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新逝人员100%全部进公墓安葬,“厚养礼葬”新风尚已然在沂水各村镇蔚然成风。
沂水县109处镇级公益性公墓和1处县级公益性公墓在开建之初,就按照小乡镇2处,中等乡镇3处,大乡镇4处,对地形狭长或面积较大的乡镇,可增加1到2处的原则。从选址、确定到建设不仅充分利用荒山、荒滩,不占用基本农田,还尊重老百姓讲究风水的要求,得到了群众普遍认可;公墓严格按照民政部的标准,一亩地起码建200个双穴,双穴不得超过0.8平方米,单穴不得超过0.5平方米;绿化、硬化、停车场、集中祭奠点等配套设施融入人文元素、文化元素,公墓既好看又好用。
距离沂水县道托镇驻地10公里远的龙山公墓,选址在胡家旺村大龙山西北。这处公墓占地15亩,背靠龙山,怀抱慈湖,已建成墓穴306座,辐射周边11个村庄。“这原来是一个山楂园,建公墓的时候全都保存下来了。选这个地方的时候每个村都有二三十个长者来看了,对这个环境都很满意。”胡家旺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左朋亮说。
让村民参与选址、命名、建设,每个环节都有村民参与的身影,为以后村民将先人迁入公墓打下良好基础。在崔家峪镇崔家峪村的福山陵公墓,板栗树下郁郁葱葱,卧碑统一安放,侧柏、小龙柏分植其中,硬化路旁边设有停车场。“有附近的村民特意赶过来看,说这种档次的墓地像是公园,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葬在公墓,比葬在山林或自家地里强多了。”崔家峪镇崔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元忠说。
自2018年以来,沂水县持续开展“讲、评、帮、乐、庆、礼”六大主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针对殡葬改革,沂水县开展万名志愿服务队员倡导厚养礼葬活动,向群众传达厚养礼葬理念,提倡为逝者办追思会。如今,“以人为本”的绿色殡葬正以沂水为中心点,辐射周边城镇乡村,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