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精气神:自信·专注·自强

2022-05-30 14:53:28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2004年,秦海地奉调衡水二中,2008年,二中开始有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在优质生源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迄今已有数百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录取清北的人数显然不是学校追求的目标,更不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对办好县中有典型性的示范意义,它充分说明高中学生的可塑性,证明“原生态教育”的可行性。2015年高考,二中高三(29)班平均成绩688分,是河北省当年最高班级平均分,这对于打破“唯生源论”,对于提振县中学校的自信,鼓舞县中学生的勇气,降温高中学校的生源争夺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衡水二中不仅高考升学率高,每年录取清华北大的人数多,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个性化成长好。2011年高考体育专业测试四项满分,李红生同学为河北省唯一满分 400分;在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中,孔会宁同学获100米、200米两个第一名,被赞誉为“小飞人”;解洪义、孙玥这两位同学,以感人至深的孝亲事迹被评为“全国特别关注孝心少年”……

  家长普遍有这感觉,孩子进了衡水二中,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变得懂事了,进取心强了。秦校长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家长们这样想,教育同仁也这样想。“教育是给学生激情成长的精气神”,秦海地说;“教育的作用就是让人类的‘正道精神’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秦海地这么认为。诚然,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其要旨在精神成长。在中华文化的语境里,这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衡水二中的办学业绩,秦海地的卓越贡献,就其本质而言,是培育了学生一种意气风发、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漫步衡水二中的校园,你会看到一个个精神饱满的学生,人人朝气蓬勃,学校洋溢着青春生命的气息。正是这种生机旺盛的精气神,演化为强大的精神内驱力,鼓舞每个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勇往直前,支撑起衡水二中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秦海地认为,学生的精气神源于自信。人不能没有自信,没有自信,就会自卑,容易悲观沮丧,常常无聊彷徨。没有自我期许,很难有积极的自我建树。自信的本质是对自我的确认,即对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的确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李白的自信,没有这份自信,就没有他那天马行空的浪漫诗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改革家王安石的自信,没有这种自信,就不会有载入史册的“王安石变法”。“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革命领袖的自信,没有这份自信,就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教育之育人,重在育心,贵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找回自我,进而成就自我。弗罗姆认为,“任何人,只要相信他的理想和目的是外在于他的,那么无论过去和将来,他都会越出自我,在不可能找到理想和目的的地方徒劳地追寻。”在当代社会,要寻求和实现个体的生命意义,就必须回到本真的自我之中,努力地“成为自己”。一个充满精气神的人,具有自由和自主性的人,才可能真实地表达自我,“成为自己”。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能力的动物,具有获得身份感的现实需求,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尤其如此。秦海地认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赞美他们;学校要精心搭建各种励志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提升短板,纠偏补差,帮助学生甩掉学习的“尾巴”。秦海地告诉我们,“说自信的话,干自信的事,自信的浓厚氛围给学生强有力的心灵暗示。”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许是他管好这所学校的独门秘籍。激励学生,激励教师,其他校长也做,但少有秦海地这般自觉、执着、坚持不懈并与时俱进。“二中加油,二中必胜;二中第一,我们第一”,衡水二中学生的口头禅,渗透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灵暗示。秦海地说:“它已成为渗入学生骨血的‘精神之钙’。学生有了精神自信,便如初春融化的冰河,奔涌着向成功跑去。”

  注意是心灵的窗口,如果没有注意,外在世界就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需要唤起学生的关注,如果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学便流于形式,学习便没有真正发生。专注是一种聚精会神的关注,是认知与情感共同的聚焦,是学生的心无旁骛、专一执着。秦海地说:“学生的精气神源于高效专注的状态。”前来二中参观的教育同仁,常常惊叹于二中学生的定力,上课、自习时那种神定气闲、高度专注,“零抬头率” 是各地参观者的由衷赞许。专注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倘心浮气躁、六神不定,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专注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这是学生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它既是一个人的意志与定力,又与一个人的理想情操紧密关联。《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揭示了定力、静笃、从容与至善境界的逻辑联系,以及孜孜以求的人格修炼与事业有成的高度关联。衡水二中全力打造纯净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心收在课堂、留在校园。学生们惜时如金、心如止水,人人都表现出一种纯粹的做学问的文人气质,秦海地说:“这是当下中学生尤其需要的一种难得的精气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格言出自《易经·乾卦》,意思是,茫茫宇宙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本身不知疲倦地运行着;作为“君子”,应当效法天道,永不懈怠,自强不息。天体永不停歇地运行,没有谁要求它这样做,也没有谁给它力量,其原动力完全来自于自身。秦海地说:“学生的精气神源于自强的品格。”他认为,人生的修为之途,须内蕴一种成长的精气神,面对挫折,表现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气度;面对苦难,展现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毅力。自强不息,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源于自我期许。每个人都有人之为人的自我尺度,“存在着某种特定的作为人的方式,那是‘我的方式’。我内心发出的召唤要求我按照这种方式生活,而不是模仿别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是道德的、内在的、独特的,植根于人的心灵。秦海地说:“在二中,我们以求学求知为德育载体,视学生学习为人生修为,在学生学习的攻坚克难中培树他们干事创业的优秀品质,因而涌现出了诸多自立自强的好学生。”——如董胜强同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被评为河北省首届“自强之星”,又如任紫伟同学,以逆境中自立自强的乐观精神被评为全国“最美中学生”……自强不息,是二中学生精气神的核心内涵。

  在衡水二中,精气神体现在学生对“第一”的追求。秦海地说:“作为学生,‘第一’绝非仅是成绩上的追求,更是一种做事的标准、一种追求的境界。”高中教育须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志存高远,“二中第一 ,我们第一”,这一口号不是外在的交际语言,而是学生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呼唤。马斯洛在谈到人的自我实现与超越时,特别强调要“倾听源于自己内部的声音”。言为心声,通过不断地强化,可以沉淀为内心的一种潜意识,成为学生奋发向上的强大的精神驱动力。《张謇传》记载,有一天,张謇在书房听先生讲课,有个武官骑了一匹白马,从大门外走过,先生随口出一个七字对:“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不待思索,就对了“我踏金鳌海上来”。他后来独占鳌头,高中状元,转身为伟大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与少年时代的志向,这种不甘人后的精气神显然有密切联系。秦海地告诉我们,在衡水二中,学生争做最优秀的自己,争做每一个“第一”。他说:“‘二中第一 ,我们第一’不是一句盲目、空洞的口号,而是内化为一种清晰、主动的追求,极大提振了学生的精气神,从而使他们书写出灿烂多彩的人生画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2页)“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同上书,第67-68页) “二中第一 ,我们第一”,是二中师生的表白,也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教育家怀德海说:“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问题不在于他们18岁时怎么样,重要的是他们之后将成为怎样的人。”精气神让学生的发展更有持久力,这是伴随学生终身的核心素养。不在乎高考时的昙花一现,致力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秦海地说:“塑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将之内化为学生成长的精气神,他们将会终身受益。”2011年高考总分700分、全省理科第二名的于纪浩同学进入北京大学后,继续发扬在二中养成的习惯和作风,凭借突出表现荣获新生一等奖奖学金,并位列河北省仅有的三名获此殊荣的学生第一位。二中毕业生李蒙蒙,在2015年“勇士杯”军事技能竞赛中带领全队摘得桂冠,并荣立个人二等功。李蒙蒙的“学弟”、二中毕业生任冠中,在2015年11月进行的国防科技大学“强军杯”军事技能竞赛中,一举夺得“最佳个人”奖,成为该赛事开展以来第一位摘得此项殊荣的大一新生。这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说:“二中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对学生精气神的培育,是在学生心灵播下理想的种子。理想对于学生精神生活有巨大作用,构成学生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从而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支柱,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力量,从容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甚至能经受种种打击。对学生精气神的培育,是培养理性所带来的意志力量。理性可以控制情感,真正的自由随之产生。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欲望中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欲望所渴求的对象会约束人的意志,唯有用理智制约了人的欲望,才能有心灵的自由舒张。因而,对学生的种种放纵,其实是违背人性的。无所傍依的心灵,失去精神的制高点,学生就不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一个人知道什么,如何去思想,如何去感受,在总体上决定了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赫尔巴特说:“青年人的思想范围如何形成,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因为从思维中将产生感受,而从感受中又会产生行动的原则与方式。”对学生精气神的培育,是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中庸》有言:“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高中阶段的养成教育意义深远,所培育的精气神将伴随学生终身,给他们以见识的高明和生命的厚重,秦海地说:“当今社会,只有带着精气神、满怀信心地去社会的海洋中搏击,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作者叶水涛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