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衡水二中,人们说得最多的是这所学校的高考奇迹。因为考得好,质量高,有口皆碑,家长慕名而来,生源逐年有所改善。但衡水二中终究只是一所四线城市的普通高中,在区域范围内作为二批次招生学校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因而,生源尽管有所改善,但依然不是最理想的。正因为这样,二中的高考成绩特别有说服力,创造的奇迹也特别让人感慨。以今年的高考为例,网上有这样的数据:河北省600分以上的考生,衡水二中一所学校占了五分之一;学校超强基线:物理组合占97%强,历史组合接近92%,当年低分进校的学生几乎都达到了一本线。高考是国家制度设计,选拔性考试是一种公平竞争。毋庸置疑,考得好说明教育质量高,让学生走进心仪的大学,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这是每个家庭的热切期盼。
令人羡慕、称奇的高考成绩也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这所学校仅仅是考得好,因而有培养考试机器的嫌疑,甚至是一种严酷管理和血腥竞争。无论出自善意的误解,还是含有恶意的猜测,某些人心目中的衡水二中是漫画式的。然而,不争的事实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无不意气风发、乐观自信,这所学校的老师无不敬业自尊、爱生奉献。这里没有校园霸凌,这里没有家校冲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没有争端,校领导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有友好,这里有团结,这里有和谐,这所学校风清气正、积极向上,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校长是师生的楷模。高考成绩出色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办学追求的唯一目标,立德树人始终是这所学校永恒的主旋律。秦海地说:“要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要重视对学生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的德育细节。”
从已有的生源和条件出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衡水二中始终秉持这一朴素的“原生态教育”理念。但理念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呢?“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秦海地说,“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基本素质的集中体现,其中的众多细节虽微小而细致,却为我们改变学生习惯、提升学生素养提供了有力的抓手。”这段话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细致”,二是“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改掉坏习惯、 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又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衡水二中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但习惯怎样才能有效培养?秦海地认为,要从小处入手,把握细节,精益求精,精雕细刻。他说:“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个举措都要精当,把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那么我们就能够在教育的精致化中,完成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完美性格的塑造这一崇高使命。”
教育的精致化、育人的自觉性,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中,但这依然不够,还必须有适宜的项目为载体,有恰当可行的操作方式。哲学家冯契先生曾提出“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重大命题。从哲学高度审视,理论与方法之间是体用关系,即理论是体,方法是用。但体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理论的方法和离开方法的理论都是没用的。他认为,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很多人并不能把掌握的理论化为有效的方法,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在本质上弄清理论与方法间的这种体用关系本质。“化理论为方法”不是只关注于理论是否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方法,而是关注理论与所化成的方法是否具有一体性、一致性、有效性。
秦海地从来不作论辩滔滔的演讲,但善于把教育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并且做得非常实在和细致。衡水二中的许多德育活动,特别注重在细节处下功夫。比如学校的跑操,从跑操间距、摆臂幅度、踏步节奏无不注重细节,从跑前小读、行进过程、跑后班会,每个环节无不追求精致。一些兄弟学校模仿衡水二中跑操,多数会虎头蛇尾地夭折,究其原因,大多是开头马虎,中间松懈,最后不了了之。要求低,设计粗放,学生参与的热情反而不高;监管不力,不细,必然导致随意散漫,最后只能草草收场。又比如学校的宿舍整理,对铺面整理、物品摆放等,二中都有细致的规定。再比如学校的“中国梦·家乡情”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具体安排、实践的每个环节等,都有详细的要求,以保证环环扣紧,有条不紊地展开。
秦海地说:“我们都特别注重从一些德育的细节入手,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习惯,形成良好习惯。在我们学校,每个班主任都能快速地叠好一床漂亮的军被,每个老师都会特别注意写好清晰规范的板书,每个二中人都会随手捡起校园里的一张废纸。”重点不在说,而在具体地做;不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而是引导学生做事,进而有切身的体验,或许是衡水二中最为鲜明的管理个性,这与校长秦海地的民族文化修养密切相关。对于中国传统的哲思而言,人并非如笛卡尔所说,因“思”而在,而是因“事”而在。“事”既包括做事,也涉及处事,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在事中练,刀在石上磨。”跑操也罢,整理宿舍也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罢,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协调与改进。
正是三年如一日的坚持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具体细节做起,逐渐养成了二中学生各种优秀的习惯与品质。秦海地说:“铺面整洁, 则卷面整洁;铺面精致,则做事精致;叠被子叠出了好成绩、好习惯;跑操跑出了办学奇迹。”对于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与变化,家长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甄亚宁同学的家长张丽华说:“高中生活才半年时间,我的儿子就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记得初中时儿子每次回家,总是带回累积半个月的脏衣物作为我的‘家庭作业’。现在儿子每次回到家里, 再不需要早晨三番五次催他起床,井然有序的‘豆腐块’取代了往日的被子满床,还有几次他竟然偷偷为我们做了早饭。”孩子的变化,懂事,勤劳,体贴父母,让家长们特别高兴,一致称赞二中的教育实在;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让他们去亲身感受。
衡水二中从标准化、精细化的内务整理入手,培养学生规范、标准、精益求精的意识,促进学生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快速叠好一床漂亮的军被,是自我服务的一项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带动了家庭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学生通过内务整理进行自主体验,从行为的被动矫正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成长。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成熟,而且培养了一种吃苦精神、规则意识,激发了创新的热情。注重细节,追求精致,让二中学生终身受益。鲁向卉是音乐特长生,刚刚考入大学时,面对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她总是能分时段、订计划、高质量地完成,这令她很是骄傲。鲁向卉说,这与她的高中生活密不可分:“二中管理科学严谨,让我学会了惜时高效、合理统筹,现在看来这种积极的品质已经融入我的骨子里了。”
养成习惯,追求精致,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行为的规范,衡水二中形成了制度性安排。以备课为例,为了让“教”更好地服务于“学”,二中在强调个人备课质量的同时,制定了固定而完备的集体备课制度。每天进行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从组内教师分工到具体实施步骤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遵循“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的“四定”原则,坚持“备重点、难点,备教法、学法,备思路创新,备精讲精练,备学生素质提升”的“五备” 内容。每天的教研由备课组长牵头,一人说课,全体参与,互相启发,荟萃精华,共享智慧,倾全组之力打造每一节课,教研整体流程做到了精细具体、易于操作、不拘形式。学校还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精心编制学案,实施“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分层、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制度,确保“优秀学生有提升,后进学生跟得上”,最终实现整体优化的目的。
秦海地说:“正是我校多年来坚持教学‘精’而不‘繁’,‘细’而不‘多’,从‘规范’‘精当’入手,落实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实现了教学的优质与高效。”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衡水二中努力把平凡做到极致,孜孜不倦追求精致的境界。他们不仅有具体细致的制度设计和活动安排,而且对学生有体贴入微的关怀。河北省首届“自强之星”董胜强同学,及全国受资助学生代表曹翠翠同学等,都是老师们及时发现了他们家庭境遇,长期给予了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心灵上的关怀和思想上的激励,使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学校、老师和集体的温暖,顽强地战胜了人生的挫折,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生,并以优异的成绩走进理想的大学,能更加自信勇敢、乐观积极地面对美好未来。
(作者叶水涛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