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二中的崛起,像是一个神话。如日中天、享誉全国的衡水二中,十多年前却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作为一所新建的高中学校,草创之初简直一穷二白:规模小,设备差,经费短缺,生源师资均落后。根据衡水市高中学校的布局,二中的定位就是拾遗补缺,因此,招生计划不能完成,也在情理之中。孩子就读这样的高中,家长当然不放心。既无办学历史的积淀,也无学校文化的传承,这样的学校不仅资源薄弱,而且精神贫乏、人心涣散。秦海地出任衡水二中校长,发愿办一所有文化的学校,要办出历史的厚重,办出文化的丰富,而不局限于学校的高考升学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为了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二中领导班子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决心用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把学校办的有生气,有特色。学校有文化愿景,师生有文化自觉,锲而不舍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学校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衡水二中一跃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
“用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是秦海地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一篇署名文章,时间为2012年12月11日。秦海地认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在一所学校必须形成共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必须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也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推动一所学校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儒家经典《大学》的这一段名言,衡水二中以鎏金大字醒目地题写在学校的楼墙上。秦海地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道德之美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民族文化中积淀的诸多有益的道德观点,众多优秀的先人又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二中师生以思想道德文化为龙头,在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中增强文化自信。仁爱孝悌,是衡水二中最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热爱祖国、孝敬父母、推己及人,是师生为人的基本伦理;诚信本分,是衡水二中最为基本的道德自律,“言必信、行必果”、求真务实,是师生人格的基本修养;质朴节俭、勤学苦读,是衡水二中最为普遍的校风和学风;“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是校长和教师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衡水二中将中国的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开展德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这也成为学校师生在奋发前行的道路中,规范自己行为道德的宝贵财富,
2014年初,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如何使二中学生在未来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秦海地经过深入的思考认识到,学校在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须更多地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道德观念的融合,注重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探索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途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学科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性,激发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秦海地说:“有了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教育意识,就可以更多地找到教学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点,让各种道德元素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当代青少年人生价值不迷失方向。”
体现国家意志,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职责;弘扬民族文化,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土壤,在指导思想上不能照搬外国的教育理论,发展模式上不能参照国外依样画葫芦。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是事实,但中国的人文科学特别是教育有自己的优越之处,这同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更何况,我们的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要自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来源,通过深入学习与实践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智慧,扎扎实实对青少年学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这是衡水二中的成功之处,也是衡水二中的可贵之处。在众说纷纭的西方教育理论的喧嚣声中,秦海地始终自觉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阵地,不盲从,不跟风,不人云亦云。在学生心灵中植入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这是衡水二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秦海地最值得自豪的不是高考升学的奇迹,而是一以贯之地引领衡水二中的老师们,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衡水二中最应该得到肯定的是,想国家之所想,办人民群众之所需,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叶水涛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