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地:对话《燕赵都市报》记者

2022-10-15 14:51:15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2015年9月,秦海地接受《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9月10日,《燕赵都市报》刊发了《对话名校长》一文。从这篇报道中可以看到,当年衡水二中有33名学生考进清华、北大。记者感慨说:“对于建校只有19年的中学,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学生考进清华、北大,难度之大,众所周知。清华、北大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考生最为心仪的大学,也是社会美誉度最高的大学。诚然,把学生送进清华,北大,不是高中学校的唯一目标,也不是高中学校的主要任务。但是否有学生考取清华北大,数量有多少,是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点大概谁都不会否认。学生考进清华、北大,比较而言,他们会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这点不应该有什么争议。

  当然,对于报社记者而言,他所感兴趣的,不在多少学生考取清华北大,而在于这些学生为什么能够考取,一所学校为什么能考取这么多,况且,生源不是最理想的,学校曾经是一座薄弱高中,创办的时间并不长,没有资源、人脉、传统等方面的任何优势。记者所关注的,其实也是社会所关注的;记者所要探究的,其实也是社会普遍感到好奇的。“衡水二中做了哪些工作,实现了由薄弱学校到高中强校的转型?”这是记者的发问,也是人们普遍期待校长秦海地回答的,成为记者与秦海地对话的中心话题。一所建校只有19年的中学,原来是哪样的薄弱和边缘,为什么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要知道,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学校,建校100多年,没有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不管怎么说,这都是非常遗憾的,也就反衬出衡水二中的不平凡。

  《燕赵都市报》的这篇文章不长,但主题集中,层次分明,语言干净利落。看得出,记者有很好的专业素养,提问简明扼要,逻辑架构严整。“只有19年”,是说建校时间之短;“薄弱学校”,是说起点之低;“33名进清北”,是说数量之多;凸显反差之大,衡水二中崛起之神奇。这固然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却又是“非常不起眼”的。记者追溯学校发展史,先问建校之初,何以举步维艰、处境如何尴尬?从秦海地的回答中,我们才知道,如日中天的衡水二中,当年是名副其实的丑小鸭。“占地面积不足17亩,只有40余名教师、几百名学生,是二三批次的普通高中。”时间定格在1996年,衡水二中之创办,就是如此之光景。“创立之后的几年,有过哪些突破?”面对记者的发问,秦海地回答说:“2001年完成新校区一期建设, 2003年学校晋升为河北省省级示范性高中。”

  他特别强调,由一所二三批次的普通高中,跻身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实现了学校发展的一次飞跃,这是很鼓舞士气的。秦海地所没有说的是,这又是一所先天不足的示范性高中,教育质量毫无悬念在全市十二所示范高中垫底,《燕赵都市报》冠以“非常不起眼”的称谓,很有点调侃的意味。2004年,秦海地奉调衡水二中任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由此,衡水二中开始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艰难的飞跃,《燕赵都市报》称之为“强势逆袭”。这一逆袭却是华丽的蜕变,到2015年已整整10个年头。十年辛苦不寻常。记者问:“衡水二中短时间内实现了强势逆袭,有哪些具体举措?”或许这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尤其是全国各地的高中校长,秦海地到底有什么秘诀?

  秦海地的回答从容而诚恳,他认为,衡水二中的逆袭,并非“奇迹”,更不是“速成”的。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平常最奇崛,世事大体如此。秦海地说:“薄弱学校的崛起与发展,必然要有一个漫长的积蓄能量、强本固基的过程。” 具体而言,主要有三项举措:其一以超越的精神滋养师生争先的自信;其二锻造“低进优出”的办学品牌;其三是展开扎实有效的励志教育与养成教育。这三点形成逻辑自洽的有机整体。没有自信就不会有动力,没有超越就会滞后于现状,变化就不可能发生;没有理想目标就会失去方向,没有共同理想就不会有凝聚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可能创造什么奇迹。励志且须养成。这三点中,品牌的锻造无疑是核心,作为学校华丽蜕变的标志,标志着这所薄弱学校的成功崛起。“低进优出的效果怎么样?”记者的发问是很自然的,这也是他们的本色行当——追问并核准。秦海地告诉记者,那些起点并不出色的学生,在学业知识、综合素质上都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发展”,从而赢在高中的终点。他说:“同样的中考成绩比高考成绩,同样的高考成绩比中考成绩,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我们学生的增幅是最大的。”

  立足高考看成绩,回到起点看成长,把三年的学习生涯贯通起来,看变化有多大,增幅有多高,一切让数据说话,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考分当然不是学生进步的唯一指标,但考分同时又是最为精准的量化指标,能充分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前后变化,能说明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能衡量一个学生的心身发展水平。基础教育是养成教育,高中教育同样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强本固基既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凡高中校学校几乎都会碰到这样的追问,特别是高考成绩出色的高中学校,追问甚至会成为一种责问,似乎考得好就有应试的嫌疑,而考得糟糕的学校一般都能得到豁免,一般没人怀疑它搞应试教育。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自然涉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照录如下——

  记者:有观点认为,一所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高应该就是应试教育抓得牢,在高考竞争的压力面前很难收获素质教育和升学率双重果实。您对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看的?

  秦海地:当前,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越来越能体现出高中素质教育的成果。没有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学生就不会具备高考所需要的知识迁移、探究探索和多元思辨等能力,也就很难在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中脱颖而出。要使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必须对学生进行持久有效的励志教育、养成教育,通过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等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敢于质疑、懂得创造,促进全面发展。

  (作者叶水涛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