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二中:且听《中国教育报》怎么说

2022-10-17 14:43:16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2012年1月,《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秦海地。历史的镜头推到10年前,这是一个长镜头,时间节点很有意味。2004年12月,秦海地任二中校长。2012年1月,秦海地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间跨度整整7年。7年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换言之,二中站在怎样的制高点上呢?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省市各种艺术、体育等比赛中,衡水二中大奖不断。高考成绩如何?这是读者最为关心的。《中国教育报》告诉我们,衡水二中本二、本一上线人数分别列全省第一、第二,一位学生以高考总分700分的成绩,夺得全省理科第二名。作为最具权威的主流媒体,《中国教育报》行文显然经过审慎推敲,因此表达比较有分寸。诸如,先说学校艺术体育教育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直接拿高考升学率说事,让读者可以明白地领悟到,这所学校的五育并举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让人们能较为全面地评价这所学校,看到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

  报道高中学校,评价高中学校的教育质量,绕不开高考升学率,也没有必要绕开高考升学率。但媒体既要客观公正报道,回应读者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又要有很好的舆论导向,尤其是《中国教育报》这样的权威大报。对于衡水二中的高考成绩,《中国教育报》并没有着意渲染。凭对应的两个数据,一个典型性的学生,就写出了二中高考成绩的出色:本二、本一上线人数分别列全省第一、第二,但招生范围只是30万人口的一个小城,且是排名千名开外的中考生。那个全省第二的学生,同样中考成绩不突出,否则早去了其他学校。在这一地域,面对这些学生,衡水二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是不容易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奇迹。《中国教育报》尽管行文很克制,语气很平和,但还是由衷地称赞说:“这个‘传奇’属于河北省衡水二中,而‘低进优出’正是它一份享誉全国的光荣。”称赞它的“低进优出”,既是实至名归,也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不争生源,不歧视低分学生,不妄自菲薄,在奋斗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这些恰恰是面广量大的高中学校最该坚守的一种品质。

  《中国教育报》的调研衡水二中,采访校长秦海地,大概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衡水二中的成就、秦海地的境界、学校师生的奋斗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所寄希望于学校教育的。因而,作为这样一个教育典型,无论是学校典型,还是校长典型,对中国教育基础教育的改革,对高中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一所四线城市的新办学校、薄弱高中,蜕变为享誉全国的高中名校。从2004年底到2012年初,7年的时间不算长,但变化却是翻天覆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教育报》告诉我们,衡水二中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参观学习者,这些学习者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地来到衡水二中。他们来干什么,如此不辞劳苦?一言以蔽之,他们是来取经的——迫切地想知道二中到底是用了什么样的“绝招”,让那些已经落后的孩子重新站在了队伍的前列?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教育报》也是来取经的。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示范推广,这是教育媒体职责之所在。

  身为衡水二中的校长,秦海地是衡水二中传奇的主要缔造者,对于他治校的神奇,学校副校长王锦旭说:“秦校长到学校后,带领大家经过一系列努力,现在学校仿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不管你来的是什么样的学生,都会在这个磁场中被迅速‘同化’,最后想不优秀都难!”“ 想不优秀都难”,这话掷地有声。《中国教育报》是如实的报道,王锦旭副校长是中肯的评价。从2004年到2012年,整整7年,秦海地创造了衡水二中的传奇。起点之低,成就之大,影响之广泛,《中国教育报》称之为“传奇”。这份光荣归之于衡水二中,这一荣光主要来自校长秦海地。王锦旭副校长“磁场”的比喻十分形象与贴切,《中国教育报》以此作为整篇报道的标题——好学校是个超强磁场,对衡水二中和秦海地校长,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褒奖。

  磁场而且超强,吸引力来自何方,这“场”又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教育报》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将它归结为三点:其一规矩之场:养成教育筑“基”;其二心态之场:激励教育给“力”;其三精神之场:校园文化塑“魂”。基础教育是养成教育,筑“基”,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中国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从规矩培养和习惯养成入手,衡水二中将引导和规训结合起来,对学生严格要求、精准训练。无论气势磅礴的集体跑操,还是细致入微的日常学习,学生都高度专注,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中国教育报》评论说,衡水二中为学生找到了撬起人生光明之途的支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衡水二中追求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教育,秦海地说:“‘态’强调的是‘心’上的能力。”他认为,二中学生起点普遍偏低生,除了学习习惯上有欠缺之处,更严重的是自信心不足,因而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秦海地说,首要一点是改变学生的自卑心理,二中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奋斗精神,创造人人争先的学校生态。学校形成了追求完美、超越不止的气场。老师们各负其责、爱岗敬业,学生们争先恐后、爱学乐学。超越不止、唯先必争,成了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常态。秦海地说:“一所学校,养成教育是给学生立了个基本规矩,这是学生人生之路的基础,激励教育是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学生人生前行的力量,但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文化的灵魂,这是学生人生的价值和归属所在。”他以小和尚撞钟的故事说明以文化人的重要——“和尚撞钟,有其声未必有其韵,仅准时、响亮是不够的,还要有穿透力和感召力,要能唤醒沉迷的众生。教育也是这样,有其形未必有其神。同样道理,教育的外形容易模仿,但要做到形神皆备,则需要扎实开展的真功夫、硬功夫。”

  从2004年到2012年,整整7年,秦海地创造了衡水二中的传奇。从2012年到2022年,秦海地将衡水二中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说前7年是一鸣惊人,那么后10年则是如日中天。衡水二中名满天下。今天重读《中国教育报》这篇报道,既有一份亲切,又能感到历史的厚重。创业固然艰辛,但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则更为艰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光的风雨中,多少典型褪色了;时代的前行中,多少典型掉队了;改革的浪潮中,多少典型被淘汰了。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教育典型也曾轰动一时,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不久便销声匿迹。衡水二中一直站在时代的潮头,“超越永无止境”,创造和创新也永无止境。10年前,《中国教育报》报道了这一典型,衡水二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回应了《中国教育报》的这份信任,回答了全国许许多多高中学校的期待。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报纸文章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历史则对文章的价值作出评判。记住衡水二中成就的同时,人们也记住了《中国教育报》务实的作风,以及舆论导向的正确。

  (作者叶水涛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