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 \"淡菊\" 蕴乡情

2023-11-27 16:05:49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11月24日,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办、河北文学馆承办的“读书荟”学术沙龙在省会石家庄举行。活动邀请了京津冀三地10余名孙犁研究专家、学者携文赴会。作者以其在该领域有目共睹的成就,在学界人皆仰慕的威望受邀出席,本文是作者在活动中的发言稿,敬请赏阅。

  1945年5月,作家孙犁在延安用自制水笔,创作发表了开宗立派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上吹起了一股诗情画意,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清新荷风。伟人毛泽东看后,信笔在《解放日报》的一角,写下"这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工作在天津日报的孙犁,在辛勤工作、努力创作的同时,培养带动起一批又一批作家群体,在被文学界誉为"荷花淀文学流派"首领的声歌中,始终以"大道低回" 低调谦恭的文化心态,处事为人。1992年,安平县县志修篡办公室主任王建斌趋津拜见,孙犁以自己楷魏结合的书法用笔,书赠来者"人淡如菊"。

  据人民日报报载,前不久的一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回忆起1985年离开河北正定时的一个场景,他说:"途经白洋淀,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一至在脑海里……"

  2011年7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孙犁逝世九周年纪念暨《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出版座谈会"上,时任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表示,以她个人的感受,孙犁被叫做人民作家,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孙犁的情感深处,从未与人民割舍,也从未放弃对普通老百姓的惦记。

  回眸孙犁的人生足迹,自三十年代从家乡安平参加抗日战争,到2002年在天津逝世,无论在清风宝塔的延河脚下,还是在人淡如菊的文学创作中,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浩翰时空,他的心始终贴近人民大众,心里想的,手头儿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民间百姓,而在这些与孙犁或有生活交际,或进入作家作品的人民中间,自然包括孙犁可爱的家乡一一河北省安平县,和那个生他养他的安平县大子文镇,原来叫东辽城,现在叫孙遥城的普通村庄。

  "亲爱的家乡土地,在你广阔丰厚的胸膛上,河流是你身体里沸腾的血液,奔走和劳动的动脉,是你奋发激烈的情感,你用乳汁保证了田园的丰收。每当看到你,就看到你孕育的伟大和富庶了……",这诗一般的抒情佳句,正是孙犁先生故园爱、家乡情的心灵呼唤。

  热爱家乡的浓郁乡情,回报故土的殷殷情愫,每个人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孙犁是以 "文学寄情" "翰墨凝情" "助持奉情"的自我实践,喷张着自己"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的心灵呐喊。

  文学寄情

  1951年开始到1962 年,孙犁历经十多年,创作了自己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这部描写冀中抗日斗争风起云涌,中华儿女群情抗战,以及他们个人新生活,被称作诗体小说,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典藏作品的文学作品,表观的正是孙犁故乡,河北省安平县,作品中艺化为子午镇,今天子文镇抗日军民的生动故事。故事中田、蒋、高、吴家族的矛盾,春儿、秋分、李佩钟等主要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的"芒种",用的更是真人的名字。至于圣姑庙、五龙堂、滹沱河等地标风貌,也都不易一字地写入了作品。小说经报纸连载、电台连播、杂志发表、电影拍摄,特别是出版外文,国内国外开始知晓安平,了解这块革命热土与燕赵儿女的抗战故事。应该说,《风云初记》的成功推出,是孙犁真挚乡情的文学表现。反观中国的作家群体,能够大节不虚,小节不拘地,平心静气地来写家园故事的并不多见。

  孙犁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如果说《风云初记》是孙犁不忘家乡歌颂故土的文学"大写意",那么《乡里旧闻》就是孙犁浓郁乡情的文学"小工笔"。

  上世纪八十年代,孙犁陆续写出了以家乡人物、事件为主要记述对象的一组散文,分别以"童年漫忆" "乡里旧闻" "故乡旧事" 先后推出,展示了孙犁念旧怀往、亲切民意,心接黎庶香火的绵绵情怀,反映了邻里之间一代代人的生活际遇,为今人窥知先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画面。《干巴》《木匠的女儿》《菜虎》《楞起叔》《根雨叔》《玉华婶》《疤增叔》《秋喜叔》《老焕叔》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度春荒》《吊挂》《锣鼓》《小戏》《大戏》《报纸的故事》《听说书》《牲口的故事》《夜晚的故事》《吃饭的故事》《吃菜根》《听乡音》等一个个村俗秩往,有温度、寓教益,浸润着客居津门的游子孙犁刻骨铭心的故园情怀。有资料显示,孙犁在四百余万字的存世作品中,有一百多处涉猎到自己的故乡。

  翰墨凝情

  从参加革命工作开始,做为作家的孙犁不仅以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自己赢得赞誉,还很注重书法领域用心用力练墨问艺。他以魏笔书体的行笔积淀,融合楷体格局体势,形成了有个人特点的书法表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喜爱。多年以来,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求赐墨宝者日益增多,这其中,有党员干部,有社会贤达,有作家学者,亦有一些商贾老板。对此,孙犁的态度是,我不会写字,也绝不卖字。而对家乡安平人索墨,他却笑言"家乡的事得办啊"。对家乡的题字请求,孙犁还有不看门坎儿高低,不计官衔大小,尽力帮助的心里承诺。安平籍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根生,完成了一部在家乡的抗战回忆录,孙犁题写了《滹沱河风云》款额。居于津门的大学教授朱树长,编著了《安平县农民保家独立团》一书,孙犁为之题写了书名。安平县青年作家张建军的散文集《金梦》出版前,慕名寄信请求题字,孙犁很快满足了要求。《安平县志》"安平中学" "人民公园" "大子文乡中学" "孙遥城小学"等,都有孙犁题写的名标。凡此题字,孙犁很感欣慰,他把为家乡题墨丹青,看作是亲切桑梓的人生责任。

  在孙犁毕生拥施家国情怀的同时,家乡人民围绕打造孙犁文化亦不遗余力,把"孙犁故里"确立为县域文化的四张名片之一,先后复建孙犁故居,建立全国唯一一家孙犁图书馆,建设孙犁文化广场、"芸夫舞台",设立、主办孙犁散文大赛,提议、推动、形成两年一届的河北省最高文学奖"孙犁文学奖",在县城开辟"孙犁大道",创作歌颂孙犁的歌曲"常常想起你",出版孙犁作品《乡里旧闻》和《孙犁百年诞辰纪念集》……。目前,正在筹备建立孙犁书信馆,把孙犁故居逐步拓展为孙犁文化学研推用的文学大本营和文化主阵地。

  助持奉情

  对于家乡故土的亲切挚爱,孙犁还从生活与工作的一些具体事例上表现出来。我们现在瞻仰的孙犁故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孙犁父亲辛勤劳作砌就的。到五十年代初,孙犁接出一家老小到天津生活时,孙犁与母亲商量决定,还清所欠乡亲们的旧帐,免除乡亲们欠自家的一切钱物,连锅碗瓢盆日用诸品,全由左邻右舍自选取用,孙家的房屋宅院,也由村集体无偿使用。1988年有村领导到天津向孙犁汇报村里要建学校,孙犁决定拿出屋院和部分资金支持家乡兴办教育。村里晚辈刘小乱尊重孙犁,每有孙犁回到家乡,总是跑前跑后,孙犁主动找到刘小乱父亲,把"刘小乱"的名字,改为音同字不同的"刘晓练"。村里搞土地改革,孙犁把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书,交给刘晓练,使已是村里干部的刘晓练,认真酌别阶级成分的准确划定。1963年,河北爆发洪水,孙遥城村里村外一片汪洋,孙犁请假回到村里,用刚学会的照相技术,由刘晓练引导,拍摄报道乡亲父老的救灾场面。村里原国民党军人后代刘孟威上学受排挤,教课受压制,欲寻短见,孙犁及时给予有效化解。村里文学青年孙造根问询"《风云初记》中有的人物是真人真事,有的不是",孙犁则给予"事实真实与艺术真实如何把握"的详细讲释。表侄央求孙犁为自己走后门 "当兵" ,为村里 "买拖拉机",在村里挂牌"孙犁小学",都被孙犁"共产党员不做违规的事"予以教正。工作在《光明日报》的安平乡亲李树喜登门造访,孙犁第一句话就问"是否常回家乡看看",孙遥城农民刘树欣到天津办事,孙犁立即叫来儿子安排招待。安平县要整理抗战史料,孙犁力陈"不搞一群一伙你说我讲,要先请大家分头写出文字,尔后集中……"

  (县文联主席王彦博供稿)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