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我的文学老师,当地资深方志编辑苏新成发来微信“我主编的《北苏闸村志》一书,从那村书记处给你拿来了”。我即刻回复苏老师“多谢!我马上过去”。
《北苏闸村志》主编苏新成(右二)与村志资料提供者在一起
“北苏闸”三个字,其实我并不陌生。
1982年10月,我刚来衡水读书。清晰的记得,那年从石德铁路线的龙华站乘火车到学校,所坐的列车一直朝着正西方向行驶,在经过了一个叫“清凉店站”名的站牌后,车厢内的广播员就说“前方到站是苏闸站”。此刻,有一位老大爷在座位上自言自语道“北苏闸站还没到呢?”。凑巧的是,这时他的说话声,恰好让身着深蓝色,正打扫卫生的乘务员小姑娘听见,应是担心那位老人家听不清楚的缘故,她大声的喊“苏闸站就是北苏闸村,本站南面的村叫南苏闸,赶快收拾行李准备下车吧!不然几分钟就到衡水站了!”。那时,我就想这个所谓的“苏闸站”所在村子的名称,可能与“河流水闸”有一定的关联吧?否则哪来的带有“闸”字的“苏闸车站”啊?
读《北苏闸村志》,真相还是基本符合我的猜测。此村志讲“北苏闸村名的由来:明永乐年间,一户苏姓人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当时村西朱家河建有水闸口,该村位于闸口以北,故称北苏闸,与南苏闸相对而言”。
本公号作者到北苏闸村实地“探寻研学”
《北苏闸村志》全书分为24章90节,共22万余字。本书将北苏闸村的重大事件、历史沿革、人口姓氏、街道农田、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百姓生活、传统民俗、人物简介等均分门别类予以了全面、真实、详细的记述,堪称其是一部专门探寻华北平原广大农村历史、文化、研究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无可替代的教科书。仔细阅读这部志书,收获满满。以下仅就本人的主要感悟与诸位同仁分享如下。
“水”的问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农村,大凡只有首先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生产才会丰收有望,村民日常生活才会保障有依,缺水是什么也干不成的!读《北苏闸村志》,我深刻的感受到,北苏闸村之所以农村生产连年取得佳绩、百姓日子红红火火、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村的领导班子,在解决水的问题上,做的非常到位。
村志说“1968年5月,衡水第一眼铁管井在北苏闸村东约一华里处打成,井深195.99米。全村3000余亩耕地全部成为水浇地,实现了农业生产水利化,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奇迹!1968年还是困难时期啊!北苏闸人民勇于克服艰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打成了如此深度的机井,实属罕见。
村志还说“1976年,村中部打了一眼机井,建起了水塔(水楼子)。1970年代中期,村里人们吃水仍然是到村东1里多地的机井去挑,村西部的农户距机井有2里多地,挑一趟水得用近半个小时到近1个小时,人们的生活多有不便。经村党支部多方研究,投巨资在村中间苏铁山的房南打了一眼机井,并建起了一个砖混结构的、直径5米、高20米的水塔。被人们赞誉为'一井深情'。1991年,村里将水塔的供水设备进行了更新,村民吃上了自来水”。这也充分体现了北苏闸村党支部对村民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一井深情——水塔
凭借科学种菜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北苏闸农家女当上了党代表,实乃村里莫大的自豪和荣耀。衡水市区的百姓,应该都吃过一种被当地菜商惯称“邓庄小柿子”的樱桃西红柿吧?可你知道它又是谁试种成功的吗?我来告诉你,这个种菜“把式”,即是来自北苏闸村的“蔬菜种植女状元魏新菊”。
魏新菊
《北苏闸村志》说“1992年,22岁的魏新菊就已经从事大棚蔬菜种植,这在当地是独一无二的。在樱桃西红柿的种植上,她提出了'单蔓西红柿比多蔓西红柿高产3倍'的新观点,引起了专家的广广泛关注。由于她勤于钻研,第一次试种樱桃西红柿就获得成功,亩产6000公斤,创造了两棚樱桃西红柿一年纯收入4.3万元的记录。魏新菊种菜不忘众乡亲,毫无保留地把多年来的种菜经验不断传授给当地群众和前来学习、参观的人们。1999年3月19日,国家领导参观了她的蔬菜大棚,对她的事迹给予了高度称赞”。
另据村志记载:十几年的时间,魏新菊先后获得了衡水市“巾帼明星”、“省十佳杰出青年”、“省农业劳动模范”、等。2000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2年又当选为衡水市唯一的党的“十六大”女代表。
在一个乡村,涌现出了一位如此出类拔萃的女强人——魏新菊,值得可喜可贺!这在北苏闸立村600多年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门当户对的婚姻一般才更和谐幸福。《北苏闸村志》第二十四章的标题为“人物”。在阅读这一章节时,我偶然间发现了一位长相慈祥且熟悉的老人,这位长者叫麦徒生(化名),是桃县织造局的“局座”,这位麦局,真的是差一点就成了鄙人的“老泰山”。缘故何在?亲爱的读者朋友,在此温馨提示您切记“稍安勿躁”,暂且先喝杯茶水,尔后再细细听我把躬身打造的“恋爱故事”向您娓娓道来。
那是在1984年温暖的初夏,按照所在学校的安排,我来到了位于彩虹新桥附近的滏阳地区商业局一直属公司实习。在那我主要是在其财务部门实习财会实务。当时的财务负责人叫柳秀(化名),她的财会理论、政策、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经其指导帮助,我在她那学到了好多会计业务处理做账知识。这个公司属政策亏损单位,一般是工资满额发放,只是奖金稀少。为了争取奖金的多发,柳秀经常陪同领导到处奔波,工作繁忙。为此,柳师傅经常让我代替她,到她孩子就读的实验小学接其至公司。
本公号作者实习单位的正门
且说接孩子放学的事情也是有一定“功课”必做的,那就是首先得认识柳师傅孩子的班主任麦芽美姑娘(化名,其为上述麦局之闺女)。这个问题,柳秀早前就已引领我认识了时年芳龄20的麦姑娘。
这位麦姑娘身材适中,天生丽质,圆圆的脸蛋粉嘟嘟的,两只杏眼似水葡萄般晶亮,樱桃小口朱砂唇,越看越是迷人。那时的我,也是美丰姿少倜傥华夏学生模样,我和麦姑娘经常见面并谈论文学方面的感悟,我们在一起有说不尽的话语。如此的一来二去,我和她好像都在做“初恋”的准备了?随后的日子里,我俩还手牵手的单独约会了几次。
接下来,应该是在那年的7月末,我的实习结束了,我又回到了老家农村等待分配,此时的麦姑娘也放暑假了。那时还没有手机,更无微信通讯工具,这之后我俩就这样失去了联系。
1984年10月初,我被分配到桃县教育机关工作。曾记得,刚工作不久的一个周末,我来到了实验小学找到了麦姑娘,我见她老是闷闷不乐且不愿与我言语。此时的我,一下子全懂了!打道回府!
后来,我回到实习单位看望带我实习的柳秀时,柳师傅对我说“麦老师让我婉转的告知你,她现在还不想谈恋爱”,我说“算了!我农村的,她在城市,我们俩根本就不是门当户对,分手对谁都好”。
大概又过了几个月吧?柳师傅又给我说“听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说,麦芽美刚刚结婚,说是嫁给了邺城州的一个叫吴大陆(化名)的官员,据说那位吴领导还是当地顶层级别的。唯一不妙的是新郎吴比麦老师大出了十几岁啊?老师们喝麦老师喜酒时,看到了麦老公的秃头后,都说麦老师嫁了个小老头”。
哈哈,为什么古人一再强调婚姻应门当户对?很多人觉得那是因为他们处于封建社会,脑子里面一直有着封建思想。其实,我个人的感悟是并非如此,重男轻女是封建思想,但门当户对却是婚姻智慧所在。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门当户对对于一段婚姻而言到底有多么的重要。通常情况之下,门当户对的婚姻一般才更和谐幸福。
《北苏闸村志》是建村600余年来的首部村志。她的出版,是北苏闸村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中一项重大成果。愿其能够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发挥资政、教化、存史之作用。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