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农村,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对艰涩,孩子多的家庭,想要给孩子们娶上媳妇过上日子,起码得为每个孩子盖座北房,这对于一个纯粹的农民夫妇,确是个要命的事儿。安平县中佐村农民张本端,却靠传承戏剧艺术的"打鼓"绝活儿,培养出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四个儿子,先后考入省市县专业文艺团体,练艺成才,带动落在村里、本已年龄"过坡儿"的老大、老二也都成家立业,整个大家庭、小家庭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令十里八乡羡慕不已。
从四十年代开始,张本端开始迷恋梨园戏曲的"梆腔"、"落子(评剧)",从心里"得意“各个剧种的锣敲鼓打,无师自通地从最简单的"锣鼓经"开始练起,一个点儿、一出儿戏地背诵、演练 "家伙点儿",按步就班,用心练功,,一个"沫儿" "扎"了十多年,即使娶媳妇当天,也不耽误约定演出,老婆生孩子当天也没缺过 "坐鼓儿" "领班儿",一直升到了乡、村剧团的"总提调"与"头牌鼓师"。一九六七年的一天晚上,张本端对妻子说,咱俩苦扒苦业,为张家门里一拉溜戳起了都挂"霄"字的六个儿子,也盖了两座房,可大霄、二霄都不小了,还是说不上媳妇。我觉着咱得改个法儿,把我手存的"敲打"手艺,教给孩子们,让他们都端上公家饭碗,到那时候,咱也抖抖劲,挑着样儿地娶。
过了几天,张本端东拼西借,置齐了戏剧"武场"的锣鼓钹镲,招集老三张三霄、老四张四霄、老五张五霄、老六张六霄说,你们生在张家,咱们父子一场,这是缘份,可我和你们的母亲没多大能耐,要把你们养大成人、盖房、娶媳妇,成家立业过日子,累死也做不到。眼下样板戏在全国很吃香,听说敲锣打鼓的很难找。从今儿个开始,我教给你们打 "家伙",鼓板锣镲都要学,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给你们哥几个立个规矩,不拾柴禾不砍草可以,学不会打鼓敲锣不让吃饭……从此,地处安平县东北方、人称穷乡僻壤的中佐村里,每逢一早一晚,总会传出或锣响鼓鸣,或锣鼓点齐声背诵,或伴着"哼调”、唱念坐打俱有的戏剧演唱。有"智叟"戏谑:"老张你这几个孩子,闹不好还真出喽走儿"
1969年3月16日,张本端骑上"大水管",头箍"白毛巾",身裹"对襟袄",带着时年15岁的三儿子张三霄,来到地处县城南部,报考安平县文艺宣传队,一个"急急风" "水底鱼"敲下来,被数名考官"点头" 录取。1970年,解放军某部到安平县选招文艺兵,张三霄以面相英俊的"掌鼓"功底,从县文艺宣传队入伍参军。离开安平时,张三霄推荐弟弟张四霄,参加他原在"县队"的招录考试,又被认可"艺功深厚、调运精灵",成为了衡水地区各市县文艺宣传队中最年轻的"少童鼓手"。
1976年,工作在"县队"的张四霄,历经多场演岀与业务考评,破格由农民转为国家干部。1977年,张四霄调入石家庄市评剧院二团,跨进专业文艺团体,担任司鼓指挥,后转岗石家庄市工商管理部门后,丝毫未减对戏剧打击乐艺术的研习热情。工作之余,仍以"兼职"方式,义务担任多家文艺单位的"文武场"指挥,并不忘向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推荐五弟张五霄加盟。几年之后,张五霄又推荐六弟张六霄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入阵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 尽管司职不同层级文艺单位,但兄弟几个的"手上功夫"与时俱进,担纲所在部门的"打鼓" 业务饮誉周围。
到1985年,张三霄从部队转业到衡水市河北梆子剧团专职司鼓,后担任了衡水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科长;张四霄不但受聘多家剧场担职鼓师,还组织河北省、石家庄市多名退休戏曲艺术家,建立起红梅艺术团,以团长兼乐队指挥"双天官"身份,率团演出各地;张五霄在河北省梆子剧院主科铙钹,兼科打鼓;张六霄工作在石家庄市评剧团,担任司鼓,兄弟四个都成了社会尊敬、业内认可的"打鼓”王。
前不久,为了支持家乡文化,张四霄发起组建安平县程油子乡弘华河北梆子剧团,兄弟几个均予支持,并议定在首场演出中,四霄打鼓,三霄打大锣,五霄打铙钹,六霄打小锣,给家乡父老做一汇报。只是因为临时有工作任务,张五霄没能回到家乡,张家三霄、四霄、六霄兄弟三人,带领二十余位演职员,圆满完成了"建团”演出。
做为与张三霄、张四霄 同在安平县文艺宣传队工作的艺友,我为张家兄弟留住了一张在家乡演出时的历史定格。左一打梆子者为张家老三张三霄,右一打鼓者为张家老四张四霄,右二为张家老六张六霄。这正是:
滹沱河畔兄弟好,
自小习艺天赋高。
随父学练锣鼓经,
锣鼓钹镲展妖娆。
三霄县队掌鼓板,
腾挪起落恰为娇。
四霄省会显身手,
群艺集练乐淘淘。
五霄铙钹享盛誉,
《哪吒闹海》绽逍遥。
六霄响板云遏止,
韵歌时代掌声飘。
组建弘华梆子团,
家国情怀湧热潮。
德艺双馨张家将,
梨园文华仰俊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