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出色的办学业绩、奇迹般的高考升学率,河北衡水二中享誉全国。前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有时一天来几万人。光环也会带来阴影,赢得巨大声誉的同时,伴随着各种误解和非议。最大的误解大概莫过于对学校文化品位的低估。一些没有到过这所学校的专家学者,想当然以为这是一所军营式的学校,只有严苛的管理、极限的训练、单调压抑的校园生活,升学是唯一的目标;以为这是应试的典型,这里是文化的沙漠,茫然被动的学生,被培养成考试的机器。真实的衡水二中到底是什么,支撑这奇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创造这一奇迹的校长有怎样的学术素养和文化品位?这是人们普遍所关心的,或许也隐约感到好奇。《且把年华许杏坛:走在高中教育探索之路上》,是秦海地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专著,这本书全方位展示了一位校长的教育思想与理想追求,以及学校管理实践中的智慧、境界和文化自觉,多角度多层次地折射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风采。这是一本为衡水二中正名的著作,告诉我们一所真实的衡水二中,这也是一位校长精神世界的真实显示,他的奋斗、自律以及魅力之所在。
高中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秦海地非常明确而坚定的教育主张。怎样培养,他认为首在培养学生对“至善”的追求。这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文化定位。谈工匠精神,人们大多留意于“工匠”,而对特定的“精神”有所忽略;谈工匠精神,人们大多着眼于精工细作,而对特定的文化内涵缺少关注。秦海地为什么特别强调对“至善”的追求,什么是他所说的“至善”呢?秦海地在著作中是这样论述的——“《大学》开篇言道:‘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至善’,就是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要求和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内圣要求完美结合。传统经典对于至善的人生要求与我们倡导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出一辙。”这番话显然很有思想的深度,也具有文化立意的高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人的必读书。四书中《大学》的地位很特殊,宋代的程颐认为:《大学》是读书人进入道德的门径,古人做学问先读《大学》,接着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开篇的三句话,充分揭示教育的宗旨在“明德”,即德性的培育;教育之目的在培养人,即造就一代新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善”的极致。这三句话是儒家教育的三纲,与三纲相匹配的有八条目,即秦海地所提及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则是儒家成“仁”的目标,现代新儒家振兴与弘扬民族文化,念兹在兹的是要“内圣”开出新“外王”。
《大学》开篇的三句话,是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石,也是衡水二中的文化土壤,秦海地管理思想的源泉之所在,他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奠定在这一基础之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衡水二中的文化追求,看到一位校长的文化自觉。从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我们是否可以说,校长与校长的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修养和境界的高低,在于文化建设是否到位、文化视野是否开阔,以及对自身教育理念的阐释是否具有文化的观照。衡水二中的教育实践中贯穿着民族文化的弘扬,校长的学校管理中渗透着民族文化的智慧,师生的成长和发展获得民族文化的滋养,这一切恰恰是衡水二中的独到之处,也是秦海地作为校长的过人之处。教育有最为基本的两项职能,也是教育最为本质的特征:一是体现国家意志,二是传承民族文化。衡水二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秦海地管理学校的文化立意,使工匠精神获得完整的解读,在价值导向、文化立意和实践创造的统一中,有力地促进了师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显然,如果没有文化的视角,你就无法看到一个真实的衡水二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它的本质和内涵;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素养,你就很难理解秦海地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他的学习与借鉴也就很难深入。
由于政策的原因,衡水二中处于二批次招生序列,生源质量与河北省其他名校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秦海地认为,学生之间差距的产生并非源于智力和能力,而是源于孩子自身优秀习惯的欠缺。因此,衡水二中提出:孩子的不良习惯改变多少,优秀习惯培养多少,他的能力就可以提升多少,素质就可以提高多少。这是衡水二中“原生态”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自信心得以建立并坚定不移的理性基础,这所学校始终洋溢着一种众志成城的文化自信。学校着力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追求一种“至善”的境界。“超越永无止境”是衡水二中的校训,它的核心精神便是对于“至善”的追求。秦海地说:“我们以精神立校,超越精神是二中精神的核心。它不是镌刻在墙壁上的冰冷的文字,而是植根于每一位同学的脑海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超越永无止境”精神感召下,同学们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在衡水二中,每天都有自觉或不自觉的竞争:班级对抗赛、宿舍对抗赛、小组对抗赛、个人挑战,比赛的内容包括跑操、班级誓言、自习课状态、教室卫生等,竞争的目的不是压倒对手,而是寻找自己能达到的新高度。
雅斯贝尔斯曾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作为培养人和造就人的事业,就以本质而言是人类广义的文化活动,它使质朴的人成为雅致的人,即有教养的人;使个体上升到类的水平,即从动物界得到提升。《大学》所主张的“至善”,与马克思所说的“按美的规律建造”,在培养人的价值取向上是基本一致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既为主体创造着客体,也为客体创造了主体,这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秦海地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与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定义高度吻合。雅斯贝尔斯还说到,“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以发展人的潜力为归宿,在人的发展向度上,他特别重视灵魂的发展。工匠精神重点不在培养一种技能,而在于培养一种追求“至善”的精神境界,雅斯贝尔斯所关注的,也正是秦海地所关注的,尽管具体内涵有不同,但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衡水二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心中对第一、优秀、完美、极致的渴望,学校每次大型集体活动时,学生都会喊响“二中第一,我们第一”的经典口号。秦海地说:“这两句口号化作了二中人舍我其谁的极度自信,这种自信绝不是争学习成绩的第一名,而是对于学习、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标准和一种境界。”经验可以借鉴,但智慧不可以复制。每年来衡水二中观摩学习的校长很多,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了启迪与借鉴,但建树衡水二中同样的业绩,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所学校的成功,一个校长的脱颖而出,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诚如恩格斯所言,任何典型都是特定的,是一个“这个”。秦海地的脱颖而出,衡水二中的卓著成就,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同时又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和意义。到过衡水二中的校长和教师,对这所学校最直观的感受和最鲜明的印象,大概是这所学校管理的精细,以及师生精气神的充沛。这里充满着活力,有种蓬勃向上的气势,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奉献精神,尤其让来访者感叹。止于至善,是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衡水二中的文化品位。
(作者:江苏省教育协会副会长 叶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