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命迟暮之美
杜颖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不经战乱,安逸养老!”一位高龄老人的肺腑之言。
给大家现场做一道选择题吧,在我们这个年龄段面临着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小儿要抚育,我们可以把小儿送到托育所,但我们会把老人送去养老院吗?可以接受把老人送去养老院的请举手。。。看到大家有接受的,有不接受的,也有犹豫的,好那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老了,你会同意儿女把我们送到养老院吗,同意的请举手。
以上问的两个问题,可能大家心理会感觉到很压抑,会觉得一提到养老院就会让老人寒心,会觉得子女不孝,但是真正接触到养老这一工作后,彻底改变了我固有的想法。比如这样的老人:小杜,我们自己来了,我们自己要求来的,孩子们都忙,家里太闷,我们老两口觉得咱这儿挺好的,过来体验体验。这样的老人在入住一段时间后,会反馈给我一些意见或者建议,这样老人的想法得到尊重,会越来越把这儿当做自己的家。也有老人是家属跟老人商量后,老人犹豫来看看的,进门会跟我们说,我们来看看,不一定入住,交谈过程中会了解到,老人抵触养老院是因为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报道,都说养老院对老人不好,环境不好,等我们带着老人和家属观摩了一遍后,老人是这样说的:小杜,我跟这儿入住的老人交流了交流,确实不错,等我们回家收拾好了,这两天就过来了,也就让儿女们放心了。当然也有直接从医院送过来的老人,无意识,无需求,但恰恰相反的是,他们是身体状态最稳定的一类人群,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就是,如果老了我需要满身上下插满管子才能维持生命的话,我肯定让他们直接给我放弃治疗,太受罪,太遭钱了,可当我们面临老人这种状态时,就只有一个想法,老人在这我们就是一个心理的寄托,希望能够好好陪陪老人的最后一段旅程。我们不对此进行道德评判,只看本心,相信老人也想多陪陪儿女。
88岁的一位退休老教授,是一位高数天才,老人家自第一个星期住进来以后就把家里大大小小的花都搬来了,有的放到大厅外的,有的放到大阳台的,有的放到阅览室防辐射的。爷爷说,我已经把家里能收拾来的东西都收拾来了,这个屋子以后就是我们老两口的家了。我们每次组织节目,爷爷是积极参与的人,在组织的“庆七一,迎二十大”活动中,爷爷说已经在我们养护中心出了2本书了,跟学生们一起,现在准备出第三本书,全是关于高数的书籍,我们听了都非常震惊,知道爷爷爱看书看报看新闻、写作,并不知道爷爷都已经出2本书了。爷爷说,我们是老有所乐,发挥余热,感觉现在比在学校更有动力,活出了我老年的另一辉煌时刻。养护中心也真正做到了养老的各项需求。
疫情防控之下,我们封闭了一段时间,家属不能进院探视,但是老人的动态又是家属极为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开启了云探视,告知家属我们在某一时间开启直播,家属直接进直播间与老人对话探视。我们的行动,温暖了家属的心,也做到了让家属以及老人放心,虽封闭养老院但并不会让沟通缺失。
作为医养结合的养护中心,存在着养老多样化的方式,有康养、医养和护养三种模式,康养是以健康能自理老人为主的养老,医养是需要医疗养护为主的老人,护养是需要护理照护为主的老人。老人入住养护中心担心有三,是否能够吃的习惯、住的舒心、医疗有保障,中心在运营管理中逐渐完善这三种模式,真正让入住的老人体会到了方便、实惠与安全。每天都会听到:大夫您快来给看看,我们家老太太说腿难受、胳膊难受、肚子难受,反正就是哪哪都不舒服;大夫您来看看老人的气切部位,老人的胃管、老人的尿管、老人的PICC管等等,大夫对老人进行触诊、会诊、检查等等给家属和老人答疑,床旁的康复师给与床旁康复,再加上实时会检测老人的生命体征,老人家属看在眼里,老人也感到了我们带给他们的医疗安全,无论是我们的护理员还是医护,只要在岗位上,一定在老人身边守护着老人。
您可能会说,你总是说养护中心这儿好那好,肯定也有不好的一面吧。对于您的肯定式的疑问,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会有不好的一面,但不是服务不好,不是设施不好,不是医疗技术不好,是每个老人的身体状态不一样,我们身边都有老人,我国老人的慢性病比例占据了70%以上,每个老人可谓都有大大小小的疾病,在我们这里,因为疾病离去的老人也有很多,占据较多的疾病致死率的是心肺功能疾病,有的老人是安静的离去,睡梦中离去,有的老人是经过各种的抢救最后宣布离去的等等,当时的感觉很不好,很痛苦。看到家属痛苦,看到留下的另一位老人痛苦,但过后养护中心还要照护留下来的老人,还要让老人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努力。
现在在我的工作岗位中,听到的最多的话语,不是谢谢,不是辛苦了,而是说你看这闺女真好,比我的儿女还好呢,照顾的真周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养老政策的倾向,相信我们的老人会生活在他们心目中的养老院,而做养老事业的我们也一直在为之奋斗。强国复兴有我,服务老人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