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人都喜欢我,难道是我错了吗?”小米(化名)哭着说。
小米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最近总是感到莫名的紧张,烦躁,担心自己做不好,每天生活得小心翼翼,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快撑不住了,于是前来咨询帮助。
小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稍大一些,衣着整洁大方,眉清目秀,文质彬彬,很有礼貌,说话逻辑推理能力很强,成绩又好,老师也很喜欢她。像这样优秀的孩子,家长怎么也想不到,孩子会有心理问题?好在小米的妈妈很有意识,觉得自己怎么说都劝不了孩子,反而使孩子越来越烦,母女关系紧张,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状态,于是带孩子前来寻求医生的帮助!
青少年儿童很多心理问题一开始主要表现在心理冲突上:当两种冲突和欲望迟迟不能解决,当事人欲罢不能,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是痛苦。这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缓解;有的也会持续下去,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还有的会影响到其人际关系和学业的发展,比如不能上学、不能工作、不能操持家务,造成人际关系不和或不能正常与人交往等;甚至发展成为精神心理疾病也不在话下。
“让别人喜欢我们没有错,如果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这估计就是我们的问题了,这背后其实是苛求完美的情结在作妖.....”,“喜欢一个人你说了算,至于别人是不是喜欢你,你说了不算”,“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你就行了,不必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像这样之类的心灵鸡汤的大道理给到孩子,不一定有用,有时反而会加重其焦虑。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是不懂这些大道理,而是知道的太多了,当她知道却做不到的时候,矛盾冲突的心理便出现了。停止和孩子讲大道理是青春期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的第一步,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的交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特点,并观察其心理状态变化,在判断的基础上才会有有效的应对。
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其个体思维中逻辑成分偏多,辩证成分很少(帕瑞)。究其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较少考虑合理或不合理的程度,他们对问题和事物常常偏颇于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二分法。“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此即彼”是这个年龄段常有的思维特点。
其实,在这一点上不仅我们的孩子,还有很多成人的思维方式也常处于二元论阶段,只看到事物的两个极端,看不到中间的灰色地带,我们往往也会认为其思维比较幼稚,应对问题的方式有些固执,心理健康水平当然也不会太高,那怎么可能会帮助孩子认识思维的局限呢。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既然是其思维发展水平必须经历的阶段,正常化自然就不可少了。所以和小米的探讨的思路就不仅限于对和错判断标准,更多的是帮助她看到心理冲突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启发、引导、支持、鼓励,是和青少年儿童工作的基本态度,家长也不例外。
作者:秦进芳,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EAP(员工心理援助)高级执行师。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衡水市精神心理研究所所长,衡水市第七届政协委员。
河北省老年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儿童发育行为障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衡水市预防医学会心理健康与干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精神/心理专业工作20余年,擅长于儿童、青少年常见情绪障碍、学习困难、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等的心理问题的诊断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企事业单位与心理相关的职场减压、阳光心态培养、积极思维、社会心理服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