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咳嗽患儿激增,又到冬季儿科就诊高峰“非常”时期。白班加夜班,病房加帮班,高强度工作下有的医务人员疲惫不堪累倒。“当心身体,不生病才能更好救治病人”是近期苏州市儿童医院医务人员间常叮嘱的话。不怕忙和累,他们怕的是病倒后不能更好守护孩童健康。
带病工作是家常便饭
高峰期间,补液中心似乎成了“重灾区”。每天人满为患,甚至水泄不通,哭闹声不绝于耳。在这样嘈杂的环境里,一般人呆上一会就会心烦气躁,但见补液中心护士心平气和,果断扎针,娴熟发药……
高峰期间,补液中心工作量陡增,尽管各种流程很完善,但也免不了会有疏漏的地方;另一方面万一穿刺不成功,家属的不悦等都为护士带来巨大心理压力。“逆境是磨炼人的高等学府”。护士们没有抱怨,按照补液中心汤静的话来说,工作磨炼得脾气更好了。
高峰期,护士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遇到等待时间长、不理解的家属。除高强度工作外,护士还需要做好沟通安抚工作,一天下来,疲惫不已。肩膀疼、手腕疼都是家常便饭,输液室的护士们都会有。用“女汉子”形容补液中心护士一点不为过,她们需要保持足够的精力和充沛的体能,越在嘈杂的环境、憋闷的空气中,越要保持头脑冷静,思路清晰。“三查七对”一定要精准、精确。
就诊人数增多,危重症的患儿相对来说也会增加。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带病工作已经是家常便饭。目前夜班收治的病人比白天还多,晚班的护士容不得半点大意,需时刻关注患儿病情变化,随时观察生命体征,每1小时观察生命一次,每2小时喂奶,每4小时测体温……
重症医学科(ICU)护士顾秋芳已经在医院工作24年,在ICU 也已经度过了11个春秋,她是科室最年长的护士,也是科室的总带教老师。顾秋芳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顾秋芳说家里全力支持自己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的绝大多数时间与精力在躺在病床、插满管子的孩子身上。顾秋芳认为ICU的技术含量很高,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的专业都能用得上。最关键的是,每次因为抢救而获得成功的那种喜悦感、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用物质衡量的。
每天至少走一万步
高峰期忙得一刻都停不下来,对很多护士来说,每天至少走一万步,喊得嗓子都哑了。外面冷,身上热……“小孩子怎么了”“走到底右转挂门诊”“旁边挂号取退烧药”手机号报一下”……“
对于急诊护士刘夏培来说,她最担心的还是由于人多容易导致漏诊危重病人,需要抢救的人反而被耽误了。因此,高峰期如何快速应对和识别判断是一大考验。刘夏培到医院已经8年了。她非常热心,性格开朗,喜欢交流,爱帮助别人,甚至爱管闲事,善于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中成就自我。刘夏培业务娴熟,干活麻利,干净利落。
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
感染性疾病科孔小行副主任已经是医院的“老资历”了,瘦弱的她可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年轻医生一样,她白天门诊结束后,晚上继续夜门诊。她调侃“要喝两杯咖啡续命才能坚持”。可毕竟每天包围在病毒圈里,孔小行还是病倒了,经常咳嗽。尽管如此,她和科主任周卫芳一起率先为科室做表率。她们要求科室的其他医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支援门诊。在确保病房医疗安全的情况下,医生都扑在门诊上。“门诊高峰压力大,能消化一点就消化一点。”
90后年轻小伙儿周慧峰于2017年进院,进院就定到血液科。作为血液科的“新鲜血液”,周慧峰继承了科室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质。
周慧峰很荣幸留在血液科,他觉得科室的老师都很认真、很辛苦,这无形之中对他产生了影响。这次是小周第一次经历冬季战高峰,尽管心理有所准备,但身体还是吃不消。他之前也感冒了好久。清爽干练的小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给家属孩子看病彬彬有礼,条理清楚。“每个人情况不同,我家就在附近,还没结婚,没有太大的负担,急诊下班后,有时间有精力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只要医院需要,他就会主动参与。
白班加夜班,病房加帮班。42岁的医生李洪,白天门诊过后,仅有半小时吃饭时间,然后就马不停蹄上夜门诊。一周正常休息两天,对李洪来说是件太奢侈的事。休息时间,他基本上就是睡大觉。李洪说,不生病,才能更好救治病人。李洪平时出门诊很注意做好隔离等保护措施,闲暇时间多锻炼,增强抵抗力。已经工作10年的他表示,自己已经经历多次高峰,感觉自己扛得住这样的高强度。
“非常”时期,医务人员相互叮嘱当心身体,因为不生病才能更好救治病人。“非常”时期,因这群人的存在,寒冷的冬日也变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