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在近期的公共讨论热点中,关于“智慧城市”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疫情之下,人们对于智能化的城市生活方案也充满了越来越多的想象和期待。
一些观点认为:通过远程操控技术、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技术,可以极大的帮助疫情期间不便出门的居民、企业员工解决生活及工作不便的难题,同时社会也应该重视这次疫情的影响,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指的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手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和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发展方案。
据报道,疫情爆发后,今年二月初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上线试运行城市大脑疫情防控平台,外地返京人员是否与确诊病例同车等健康状况信息即可实现即时报告;千里之外的浙江省也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绿红黄健康码,运用大数据对疫情监测分析,科学指导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与此同时,随着大批企业开工以及学校开学,数据显示,远程办公、在线课堂、在线医诊等互联网技术也迎来了一轮新的爆发。
智慧城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科技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协同、开放、用户参与的可持续创新的城市生态的建立。
事实上,社会各界对于智慧城市这个话题并不会感到陌生。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一直积极地推行智慧城市试点。
在本期的这篇推文中,我们将带你一起走近国际上的一些智慧城市案例,寻找未来智慧城市的可能方向。
从2009年发布的“数字英国”再到2013年的《智慧伦敦计划》,伦敦一直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上不断前进。
2013年伦敦市政府发布的《智慧伦敦计划》开宗明义:“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力更好地服务伦敦城市发展以及市民的生活”。(Using the creative power of new technologies to serve London andimprove Londoners’ lives)
计划以市民的需求和商业的发展为核心,开放公共数据的读取,最大化地利用伦敦的科研、技术与创新人才,对基础设施调整与增长,网络平台将资源融合,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市政府实现跨部门、跨区运作,为市民提供更广泛与高效的服务,向全伦敦市民及访客提供“智慧伦敦”的体验。
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数据开放透明、社会面向的创新技术的鼓励、市政的大力投入建设最终给伦敦人以及外地的游客带来的是生活及出行的便利。
以交通为例,针对人行道,伦敦就有着Pedestrian SCOOT系统。即是在交通信号灯上配备镜头,用来检测在路口等候过马路的行人数量,智能化、动态化地控制红绿灯的时间,从而保证行人以及交通的安全。
公交车亭更配备数字装置显示公交车到站时间等信息,同时对公交数据开放,还有不同企业或个人开发的超过 60 个 Apps采用该数据提供实时信息服务。同时,在站台的可触碰信息屏上还可以获取如天气、附近可租赁车辆等信息。公交到站信息也与上文的Pedestrian SCOOT系统共享数据,实现数据互联,亦能对人行道穿行时间进行动态的调整。
此外,就交通方面,伦敦还有可供租用的无人驾驶车辆(Ultra Pods)接驳、智慧停车位等措施等,都是基于无人驾驶技术、物联网、大数据进行的今天时代的科技创新。
单从交通出行方面,足可见伦敦市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而在这些智慧的城市设施背后,同样也是重视智能城市系统搜集数据的开放利用的结果,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之下,对公共数据进行公开,鼓励社会创新力量利用这些数据开发各种智慧城市的便捷生活应用,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活体验。
而这正是对“智慧城市”的最佳注脚: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通过新的技术及手段,最终达到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
狮城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占地仅约710平方公里,城市化程度极高,是著名的“一城之国”。新加坡于2014年起开始推动Smart Nation计划,接续之前的iN2015计划(该计划的年限是2006年至2015年),愿景打造 “全世界第一个智慧国家”。
Smart Nation有如下多个面向的目标:打造更安全、干净、环保的城市生活、提供更多交通选择、长者在家得到更多照顾、反应更快速的公共服务、更多公民参与机会。
计划从智能生活、智能公共设施、智能环境、智能安全防灾、智慧交通等领域来推动智慧国家的实现。具体策略包括:提供安全、高速、经济、扩展性强的全国通讯基础设施,从各处传感器收集数据,分析得出进一步的用户需求,将收集到的数据对公众进行有效共享机制,透过数据分析为民众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下介绍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提出的Smart HDB Town Framework。
HDB推动智慧住宅,在智慧住宅规划、智慧节能环保、智能地产、智慧生活、智能社区等诸多方面运用信息与通信科技(ICT),打造拥有现代科技、智能化应用的住宅及社区。
如在停车场内设置的智能停车监测系统,根据停车场内的车位情况实时更新为外来者提供停车位便利。在住户开车外出的时段提供开放车位;反之,在住户返回停车的时段减少外来车辆停车位,极大地提高了停车位的使用率。此外,在智慧住宅内还有自动化垃圾收集系统、智能照明等等可持续的发展设施,极大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生活的便捷性。
又如年老者行为预警系统也从另一个人性化的角度,体现出了新加坡在智能化进程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预警系统利用各处分布、保证隐私的传感器收集年老者行为并进行分析,当显示老人出现异常行为时,系统则发出预警,提供紧急求救功能,使年老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新加坡发展智慧城市的成果多次获得了来自国际社会的赞扬。自1999年被智慧城市论坛(ICF)提名为其第一个年度智慧城市,新加坡更是在智能化的方向上不懈努力,多次成为世界范围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科技公司IBM提出,美国也是最早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家之一。而作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大都市,纽约更是美国智慧城市中的佼佼者。
对于纽约而言,智慧城市的达成首先是作为一个“强大和公平”的城市,即通过新的科技让所有人都可以公平地使用城市设施,平等地生活在这座大城市中。
因而在纽约市采取的实际措施中,利用数据、科技技术工具为全体市民谋福祉占了尤为关键的比重,其中包括通过适当方法帮助流浪者转移到永久住房的举措以及解决幼儿园入学数量上增加而导致的入学分配难题的措施等等。
纽约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数据显示,纽约的人口数量今年来开始出现增长,如何解决增长的人口需求跟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绝不仅仅只有纽约才面对的难题。这也充分说明了智慧城市是解决在城市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难题的最佳途径。
除此之外,纽约还有着很多使城市生活变得更加智能的智能项目。
如纽约市2014年启动的免费的高速WiFi无线网络计划“Link NYC”,将过去街边旧的电话亭变成将整个城市与免费的高速互联网服务连接起来的通信枢纽,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手机充电和应急电话等功能。
又如为应对人口和交通工具的增长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纽约州政府启动的“Midtown in Motion”项目,利用交通传感器、摄像机和电子通行卡等进行实时交通信息的收集,给出动态的实时交通方案,如通过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等,极大地提高了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
此外,纽约还有着许多其他的智慧城市项目,内容囊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水和能源的合理管理、对犯罪率的控制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都清楚地表明,相比其他智慧城市而言,纽约的智慧城市计划更致力于在朝向“公平与平等”的目标努力前进。
事实上在2010年前后,智慧城市就已经在我国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住建部就设立了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从政策方面推动了智慧城市在中国的落地进程。
近年来,国内的城市在智能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如近年来雄安新区在无人操控技术以及5G技术的应用上的实践等等。然而正如在疫情之下反映出来的局促一样,在将后的发展之中还有一段较长的路途要走。
在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的三批试点城市中,包括北京市东城等区、天津津南新区、河北省邯郸市等在内的两百多个城市赫然在列。
未来的智慧城市该如何向前继续推进,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和城市居民提供新技术的创造力量?
正如上述案例以及“智慧城市”的定义所说的一样,除了政府的推进、基础通讯设施建设以及数据的开放之外,更需要社会各界创新力量的加入,一同创建以人为本、协同、开放、用户参与的可持续创新的城市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