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7时50分,李曲旦拎着8斤重的消毒桶,艰难地走在哈尔滨铁路客车技术整备库的铁道线内,她要去为列车消毒,这几天气温刚刚回暖,冰壳下满是冰水,李曲旦不慎踩碎了冰壳,一脚插进冰水里,鞋全湿透了。
52岁的李曲旦是哈尔滨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监测科主任,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对抗过2009年的甲流,这一次,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她再次披甲上阵,毅然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李曲旦这时应该服侍在母亲的病榻前,为母亲尽孝。
去年,李曲旦81岁的母亲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春节假期,李曲旦准备陪同母亲前往外地手术,可是刚准备妥当,李曲旦却收到做好疫情防控的紧急命令,母亲却鼓励她说:“孩子,疫情传染可厉害了,单位和社会都需要你,快去吧。”
她给同在疾控系统工作的丈夫打电话,才知道丈夫也收到通知,刚被抽调到区里的疾控应急指挥部,春节也无法在家过了。
在疾控系统工作了30年的李曲旦知道,疫情关天,责任重大,及时、有效控制新发传染病,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蔓延扩散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春运高峰期,客流密集,列车和车站都要安排疾控人员做好疑似病例筛查。身为科室带头人,这个时候自己必须要冲在前面。
1月22日,李曲旦主动带队登上武汉抵哈的列车,为旅客进行测温,当时车上人流拥挤,李曲旦几乎是脸对着脸为旅客测温,在短短半个小时里,她们要进行测温、询问、登记、移交,她已经顾不上疲惫和害怕,心里想的就是不能漏下一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必须要争分夺秒地和时间赛跑,和病毒抗争。
“我凭什么让你测温?”
“你说我发热,我可没觉得!”
“发热旅客是不是感染了病毒,万一传染给我们怎么办?”
旅客的质疑声扑面而来,测温工作一度受阻。
“你们想把病毒带回去,传染给家人吗?安全比啥都重要,对不?”身材瘦小的李曲旦冲在人群中,耐心地劝说解答,旅客渐渐安静下来,开始配合测温工作。
白天上车为旅客测温,夜间还要为列车消毒,李曲旦带领消毒队的同志们,最多时一晚消毒50多组动车组,达400多节车厢,从晚上18点一直干到凌晨4点才能结束,疫情最严峻时,她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李曲旦的双手被消毒液腐蚀,满是鲜红的裂口。
1月23日,李曲旦接到紧急通知,一趟武汉到哈尔滨西的高铁动车组列车上有一名旅客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整列车厢都要进行终末消毒,这是消毒作业中最高的级别,也意味着风险和危险最大。
“少去一个人,就少一个传染风险,我是主任,我自己去。”李曲旦下了死命令,只身来到哈尔滨动车段的检修场,一个人承担起本该两个人的作业任务。
空荡荡的动车组列车停在室外的停留场上,没有站台、车梯,动车组距离地面有1.5米高,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李曲旦穿着防护服,手脚并用地爬上车,开始对16节车厢进行消毒。
车上没有储备水,消毒液无法补充,她只好再爬下去,开车去附近的检修库内打水调配消毒液。8斤的桶,她一口气打满了6桶,回到停留场后,她一桶一桶地把水举上车,一点一点往里推,自己再艰难地爬上去。
狭长、空荡的车厢里,李曲旦或趴、或蹲,拿着喷药器,对准行李架、座椅下、卫生间、门把手逐一喷洒消毒,不留一个死角,戴着口罩和护目镜,车厢里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喘息声,防护服里的衣服早被汗湿透了,汗水顺着头发流进护目镜里,眼前雾蒙蒙一片。
刚刚消毒3节车厢,6桶水调配的消毒液就见底了,李曲旦只得再次驾车去库里,再装满6只桶,再一只只举到车上,再一点点爬上来……
同样的情景,李曲旦一晚上重复了四次,一直到凌晨2点多才干完,在这里,李曲旦迎来了除夕,也度过了自己51周岁的生日。
除了每天的列车消毒工作,李曲旦作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和全国铁路卫生防疫专家组成员,还要挤出时间,研读国家卫健委每发布的诊疗方案,根据病毒传播途径的变化,以及诊断标准的调整,随时完善疫情防控措施。
她参与编制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铁路站车消毒的通知》《铁路卫生防疫人员手把手教你在办公场所如何喷洒消毒液》等文字及影音资料,成为黑龙江铁路疫情防控工作的坚实保障。
近期,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列车逐步恢复开行,李曲旦的工作量也与日俱增。“这场战争还没结束,我们必须冲锋在前。”李曲旦整理好防护服,向着列车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