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富美新区——衡水高新区2020年工作展望

2020-04-01 09:53:44    来源:中国视窗    作者:

  在河北衡水市。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更是衡水高新区申创国家高新区的决战决胜之年。

  衡水高新区2020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和市委四届六次七次全会、市两会决策部署,以开展“三创四建”活动、打造“八个新高地”和建设全域环保公园为抓手,紧紧围绕国家高新区申创,聚焦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做好九方面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完美收官,奋力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富美新区新局面。

  衡水高新区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值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

  紧紧围绕国家高新区申创,增强高新区综合实力

  对标提升。对标国家高新区标准,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为根本,结合衡水高新区发展定位,对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再凝练,明确发展规划;与雄安新区、天府新区、沧州高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先进开发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集约节约、生态环保、社会责任五大指标体系上对标对表,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求发展。

  以升促建。按照“五新”要求,从深化四项制度改革、全链条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市场创新主体培育、园区城乡融合发展四个方面狠下功夫、加大投入,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水平。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满足国家高新区申创要求。

  力争实现。健全组织机构,成立衡水高新区申创国家高新区办公室。制订“浓厚创建氛围、产业精准定位、申创汇报材料完善、规划展馆筹备、宣传片和宣传册制作、迎检接待准备”六个专项方案,按时间节点实施推进,全力做好申创基础准备工作。加大赴科技部、科技厅汇报沟通频次,适时邀请科技部领导来衡实地调研,全力争取年内列入科技部考察名单。

  持续深化“中科院+”,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优化创新载体。全力建设衡水科技谷,进一步细化科技谷区域功能定位。抓好中科绿色技术产业研究院高效运转,完成绿色与智慧农业产业研究院设立,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衡水中心、中科智汇工场投入运营。抓好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年内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发布5项,申报发明专利24项,完成8个科研项目。抓好工业设计中心运营,引进10家知名设计机构,每年培育专业设计人才20名。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开展技术(成果)与需求对接,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全区实现技术交易总额2亿元以上。加快建设集院士楼、博士楼、职工配套及会展中心等功能的中科院士村,为驻衡科研团队和精英人才打造高品质“第二故乡”。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加快中科系、院士系等高端项目建设进程。中科钒钛中试基地、中科恒道高端装备制造研发基地竣工投用,美瑞科干细胞、安第斯抗体投产见效,中科汉禧、中科道格赛尔、中科衡发动力等完成中试、实现产业化,雄安(衡水)超算中心力争年底试运行。力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分中心落地建设,加快衡水健康产业研究院建设,打造大健康产业交流平台。

  提质扩容“朋友圈”。充分发挥中科院北京分院及现有中科院所团队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区内“3+1”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与“两院两校”对接,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带成果、带项目入驻发展,打造“成果-企业-产业化”模式,扩大“中科院+”朋友圈。全年新增10个发展前景好、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充分利用科技服务机构,加强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培育,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科技小巨人2家,增加高企后备20家;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平台5家,推进40%以上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院地合作的成功经验导入企业,吸引企业加入到“中科院+”过程中,打造“中科院+企业”合作对接新模式,破解供需信息不对称、企业需求难挖掘等难题,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与准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链条,引入生产、管理、销售、运营团队,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推进产业提档升级。结合国家高新区申创“两规”编制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对工程橡胶、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再精准定位。坚持“增存互融”发展模式,加大对工程橡胶、化工、食品加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推动上下游企业配套,培育适应市场需求、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具有规模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市场主体,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确保三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增幅高于全区营业收入增幅。

  深入实施“百企转型”。继续加大与中科院北京分院的合作,健全“三级诊疗体系”,根据子产业定位及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引进专业性强的“工业大夫”,真正为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难题,在2019年完成阶段性转型升级任务的基础上,再实现2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工艺技术、生产水平跨越式发展,效益明显提升。组织专家对企业转型升级完成情况和效果进行逐企业验收评估,根据转型升级情况分产业形成准入标准和规范,做好归纳总结,为全市全省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突出分类指导。根据企业发展规模、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效益高低、发展前景,把全区企业分为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小微企业和低效企业,分类制订转型升级路径。全年力争入列省重点技改项目15项,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2项,新增规上企业7家。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每个主导产业确定1至2家龙头企业,找准国内外同行业顶尖企业开展对标提升,通过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向龙头企业倾斜,力促各龙头企业做成行业前5,具备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对龙头企业新上产业链项目、技术装备升级项目,加大技改资金支持力度;加大上市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龙头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现代化营销网络,建立产业发展信息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接“国字头”境外工程建设企业,采取搭船出海方式加快“走出去”。引导骨干企业提质升级。支持骨干企业瞄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工艺装备、企业管理向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清洁;加快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做强区域品牌。制订骨干企业5年倍增计划,今年实现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增加15%以上。鼓励小微企业增效提档。制订企业帮扶计划,支持小微企业扩大规模,实现快速增长;鼓励小微企业向细分市场专一产品发展,培育一批“专精”型企业。倒逼低效企业优化整合。筛选优质项目进行对接,鼓励低效企业通过引进嫁接、股权优化等方式进行重组提升;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倒逼企业淘汰退出。探索开展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工业低效企业整治提质,年内完成10家以上。

  开展精准帮扶。建立“一对一”包联帮扶机制,对全部115家规上工业企业逐企明确分包区级领导,及时为企业提供精准有效服务。对缺乏技术的企业,通过“中科院+”提供技术支持;缺乏资金的企业,帮助联系引入银行、投行或战略投资者;缺乏信心的企业,组织赴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管理经营经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深度融入协同发展,精准有效招商引资

  加强信息搜集研判。继续动员全区党员干部搜集报送有效招商信息。成立招商信息筛查小组,加强项目信息甄别,排除无效招商信息。对有效招商信息进行分析研判,触碰环保红线、不符合产业结构和规划的项目坚决不招,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和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发展后劲足的项目,明确责任部门全力跟踪对接,推进项目进区。

  加强项目谋划推介。紧紧围绕大健康产业、化工产业、工程橡胶产业“延链”“强链”“补链”,中科系项目产业化,重大进区项目上下游配套,宝云生态城建设,科技谷24万平方米物理空间利用,“双基”工程建设,西区企业“退二进三”,企业转型升级等十个方面着力做好项目包装,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加强项目招商推介,年内每个主导产业至少举办1次招商推介活动。

  优化招商方式。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着眼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搭建雄安配套合作平台,全力开展全员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外资招商、科技成果招商,在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超50亿超百亿重大战略项目落地上求突破。开展精准招商,年内绘制完成“3+1”主导产业分产业发展路径图、招商引资地图,每个专业招商部门高标准谋划一批“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产业项目,精准与国字头、中字号企业对接,力争引进一批超50亿、超百亿重大战略项目。开展全员招商,谋划盯引产业链引擎性项目,每个专业招商部门年内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个,与2家以上国内外500强、央企、名企100强等建立联系,负责牵头组织招商活动1次;非专业招商部门至少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个。开展以商招商,年内完成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的产业链调研,每家骨干企业确定3家产业链招商目标企业,制订一对一对接合作方案,开展上门招商和产业招商;加强与各类商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沟通交流,开展代理招商和委托招商,同时鼓励企业家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行业巨头、产业上下游关联配套项目、拥有核心技术和新产品企业,放大产业聚集效应。开展平台招商,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用足长三角投资环境说明会、廊坊经洽会、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世界冀商大会、衡水北京科技创新合作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投资环境说明会、绿色发展能源装备论坛等展会平台,邀请一批战略投资者来新区考察,签约一批产业项目;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每个主导产业完成制定符合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谋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环保产业等专业性集聚园区,引进一批技术较好、有市场潜力的京津外迁企业。进一步加快“轻资产招商”步伐,利用该区现有“三房”(标准厂房、废弃用房、闲置厂房),引进总部经济、轻资产运营等企业入驻。开展外资招商,加强与驻外使领馆、华商社团、外国商协会的对接联系,对接聘请1家境外招商机构开展委托招商,实时追踪和汇总境外各类投资信息,全年组织实施不少于5个重点产业对外(外资)招商项目,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个。开展科技成果招商。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深圳等地建立招商项目联络员体系,通过网站、微信朋友圈方式,实时更新招商政策,定期赴各地考察备选项目,引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推进“3+3”入选项目。围绕全市3次集中开工和3次项目拉练,全力筛选优质项目列入名单,分包部门对入选项目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加大项目建设进度和施工现场督导力度,确保集中开工和拉练活动项目建设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

  推进省市重点项目。科学谋划,积极筛选,全力做好省市重点项目谋划申报,增强项目储备。继续完善领导和部门分包省市重点项目制度,发挥牵头部门靠前服务、全程盯办、协调联动优势,合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障碍,确保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前期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设。

  推进“三个一批”项目。落实产业项目开工、投产、技改项目奖励措施。按照“提前谋划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要求,确保项目建设梯次跟进。全年谋划重大前期产业项目20项以上,力争在百亿元产业项目上实现突破。确保新开工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个、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个。高端装备园、老白干四期、中铁建智能制造工厂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促以岭万洋药物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年内试运行,一汽凌源项目、中科钒钛中试基地等10余个项目部分投产;科技谷一期、养元20万吨植物蛋白饮料、均凯化工柔性液晶材料、凯亚受阻胺类光稳定剂等10余个项目完善验收手续,全面投产运营。

  启动全域环保公园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宝云生态城建设,加快引进建设医院、学校、商超、住宅、会展等生产生活服务业配套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西北外环改造提升,振华路年内竣工通车,推进养元路改扩建,完成东华大街、老白干路、三号路、时尚大街等部分路段建设,完成新区五路、老白干路等道路亮化和冀衡路、振华大街、新区中路、中科大街等道路绿化建设,改造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绿化面积16.58万平方米;推进西区排水管网系统综合整治,7月完成昌明大街、三支渠、人民路管网改造,11月完成永兴管网改造;对北区所有污水管网进行摸底排查,聘请有资质单位进行整体规划,完成园区路、威武大街、蓝天大街、东华大街、冀衡大街、刘庄路等道路管网新建及改造提升,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

  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拓展秸秆禁烧视频监控和红外报警系统功能,严格散煤复烧、露天焚烧管控;推进VOCs在线监测及预警预报设备安装联网进度,实现精准治污;加快完善“西汽东输”管网和推进“蒸汽进企”,完成主城区华建板业等涉气企业退城搬迁。全年PM2.5浓度同比下降3%。加强断面水质监测,将断面水质监测站运维管理纳入日常工作,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实施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确保滏阳河高新区段清理整治工程、白马沟高新区段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和四干三清淤工程如期完工。开展场地土壤环境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严厉打击涉重金属非法排污企业,严格固废危废风险管控,推进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化推进“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实现动态清零;加强工业企业提升改造,鼓励企业加装高效污染治理设施,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工业旅游。继续投入500万农业产业化引导基金,对规模经营主体进行扶持,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果蔬配送、农耕体验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旅游区。大力发展杜仲产业,形成全产业链条。整合老白干工业旅游3A级景区、衡水科技谷中美国际生命科学苑等资源,规划设计精品特色线路,积极发展工业旅游。

  持续改善民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提升脱贫成效。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调查摸底、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提高到50%以上。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着力落实动态管理、减贫防贫措施,构建扶贫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确保脱贫质量和成效经得起检验。

  完善教育、医疗。谋划新建高新区一幼,推进顺兴小学建设。严格落实高新区医疗救助“兜底”政策,今年投入2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提高城乡医保报免比例和大病救助。

  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魏家村、杨刘庄、邢团马、肖家屯、赵家屯、大善彰、张团马7个村的拆迁改造工作,力争完成回迁区域拆迁改造,启动回迁房手续跑办。确保焦村、李屯回迁楼建设2020年底全部交付使用,让回迁居民安心入住。加大核心区村庄拆迁改造力度,力争通过2至3年努力,完成已建成区域的村庄拆迁改造。抓好2019年改厕整改提升,2020年再完成4500个改厕任务。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年内治理村累计达到20个,管控村累计达到31个。如期完成南水北调新建排水口门工程建设,调高南水北调水资源利用效率。农村饮用水源置换项目力争年内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加强社会治理。切实扛起疫情防控应尽之责,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坚决打赢“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提升全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等级。扎实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加快推进“雪亮工程”、智慧平安社区等建设,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进利民路一级消防站建设。

  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开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标准化,全域开通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服务。试行告知承诺机制,探索“前置辅导+售后服务”服务模式,建设7×24小时不打烊智慧审批大厅,推进全流程网上审批,进一步提高审批质量和速度。提升“标准地+承诺制”在重点项目审批中的应用占比,政府投资“双基”建设项目领域“一会三书一证”模式力争实现100%全覆盖。继续下放一批政务服务事项,将与群众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申办次数多的事项委托或授权乡园办审批,实现就近办理,让群众少跑腿。

  着力抓好政策落实。用足用好《支持衡水高新区加快发展的十条措施》《加快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三十条措施》,落实《衡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高科技人才“百千万”待遇等政策措施。加大京南示范区、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国家级绿色园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制造)建设力度。指导企业对口申报,为企业做优做强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

  优化资源要素供给。坚持规划引领。全面整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类空间规划,认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展高新区土地资源调查,进一步理清全区土地现状、土地存量和需求量,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废弃地复垦利用、倒逼“僵尸企业”“僵尸项目”及低质低效企业腾退等方式,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落实“标准地+承诺制”。组建投资建设集团公司,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向项目业主提供“标准地”,由“项目等地”向“地等项目”转变。突出“亩均论英雄”。建立“亩均贡献体系”,根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纳税、R&D经费支出、能耗等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在用地、用能、用电、用水、排污、财政、税收、人才、信贷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发挥好“康熙通宝”四支产业基金的作用。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制度,深入开展“政府陪行长走产业”活动,筛选区内重点骨干企业实施“金融港”护航计划,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企业内部挖掘、联合重组、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模式,解决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区财政设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专项资金,对有研发平台、研发队伍、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给予补助。突出抓好担保链、担保圈的有效管控化解,摸清底数,建立风险清单,统筹分类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强化重点领域攻坚,全面做强服务保障

  开展“三创四建”。把开展“三创四建”活动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与国家高新区申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谋划“十四五”发展统筹结合,突出重点、精准施策,一招不失地把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推动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深化体制改革。深入研究、精准吃透《关于深化开发区改革开放的实施意见》一揽子改革措施,全力争取,能享受的政策力争第一时间享受,需改革的任务做到第一时间落实。深化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高新区品牌战略,组建品牌智库,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打造品牌精品。完成乡镇机构改革。

  提升财税质量。强化税源精准管控,加强行业和单税种管理,扎实开展化工、橡塑行业整治和房地产税专项清理,堵塞税收漏洞,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点对点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政策辅导,应退尽退、应减尽减,助力企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要求,严格控制行政支出,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预算增加规模,为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优化监管服务。深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全力构建“一个平台管环保”的工作格局,实现全区全域全时在线监测。规范涉企业、涉项目监督检查,执法检查,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积极探索综合协同入企检查机制。引进“黑名单”制度,促进产业自律。

  加强安全生产。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强化各级各部门领导责任、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重点扭转执法力度宽、松、软的局面,加大对问题企业处罚力度,实行黑名单曝光制度。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体系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第三方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推动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引导保险机构参与安全生产风险防治。加强“互联网+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助力安全网格化监管,构建全员安全责任网络,为全区经济发展筑牢安全底线。

  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政治保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准则》《条例》,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加强基层党建,消除党建“空白点”,推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持续推进“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抓党建、促脱贫、防返贫、保小康”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四问”为导向,以争创“模范机关”为抓手,抓好主业主责、创新发展。提升干部素质,持续加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等知识培训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在一线岗位上锻炼培养干部,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强化执纪问责,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做深做实四项监督,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严管厚爱统一、激励约束并重,旗帜鲜明地为担当的干部担当、为负责的干部负责。

[责任编辑:张东振]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406188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54号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