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胜旺创作葫芦烙画作品。
“冀州有个‘六艺斋’,主人名叫何胜旺。孜孜矻矻成画业,烙刻雕捏样样强。”这是笔者采访何胜旺的即兴感想。
何胜旺,河北衡水市冀州南午村人,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对写字画画情有独钟,特别是上了小学以后,写写画画的兴趣愈加浓厚。课余时间他在作业本上画,放学以后他在墙上画、地上画,甚至在小伙伴的手上画、背上画。他那时的画作源于童真,反映童趣,简单质朴。虽然不成风格,但在那个年龄段已经显现出了画画的潜质和灵气。1995年,何胜旺如愿考上了衡水学院美术系,孩童时代的爱好,最终成为叩开艺术之门的敲门石。转眼,大学毕业,就在何胜旺等待就业的时间里,他找了一份为广告社画墙体画的临时性工作,每天早晨5点多钟出发,傍晚时分才能回家,常常弄得一身油彩满脸花,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但追求画业的何胜旺,却乐此不疲,完全把这种粗糙的写写画画,当成了自己调色润笔、构图布局、施展画技的必由之路。这样的经历无疑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并矢志在画画上有所建树的青年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后来,何胜旺成为了一名教师,他忠于教育事业,不忘自己的专业,坚持广采博学,以此提升自己、回馈学生。他深知“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也深知“储蓄式教育”的重要性,更懂得“知识源泉”的来之不易。他坚持学习,不断武装和升华自己。画画本身就是生活中的额外支出,而拜师学艺不但要接受舟车劳顿之苦,还要支付方方面面的费用,这对于一个靠工资养家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负担。何胜旺负笈担簦,硬是在20多年的时间里,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自费去全国各地写生画画、拜师学艺,走了大半个中国。去河北保定、辽宁葫芦岛写生,去山东聊城学葫芦烙画,去山西学喷枪喷画,去北京宋庄画家村及河南画虎村学国画,去安徽宿州学肖像画……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四面学艺、八方拜师、行万里路、读万幅画”的意愿。
学艺虽苦,玉汝于成。何胜旺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他的“六艺葫芦”已是名声在外,其精湛的构图、独到的立意,让本来只有柴草之气的葫芦顿生寄托之意、传承之感和宠爱之情。近年来,他先后创作了《生肖葫芦》《鲤鱼跃龙门》《百子图》《十八罗汉》《福禄图》《五福图》《八骏图》等大量葫芦烙画作品,在用于示范教学和普及绘画艺术的同时,被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和博物馆收藏。他的国画《太极风水鱼》,以“两鱼转动,风生水起”构图,将民间鱼文化中的吉祥、喜庆、富足蕴含其中,从而衬托出“年年有余”“如鱼得水”的民心追求,深受大众喜爱。
艺术是需要借鉴发挥与综合渗透的,以此诞生的作品便有了内涵和爆发力。何胜旺在主攻烙画和国画及肖像漫画时,对根雕、面塑、喷画也多有涉猎。正因如此,他的喷画,在完美运用色彩过渡的同时,依然保留了国画的线条技法,而他的烙画在体现肖像作品的同时,则兼容了气韵生动、骨法自然、平圆留白的特点。再说根雕和捏面人艺术,两者都需要从平面作品的二维观察跨越到雕、捏作品的三维成像。这些除去要有工具的变换使用之外,还要有观感效果的艺术构思和驾驭。在此,何胜旺依然做到了借用而不失传神,省略而不失受看,同样把根雕的“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捏面人的捏、搓、揉、掀把控得生动具体。
功不唐捐。何胜旺的刻苦追求与艺术磨炼没有白费,如今,他不仅是冀州区首批民间技艺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被吸纳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肖像漫画家协会成员,并创立了自己工作室——“六艺斋”。
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给艺术以生命力。近年来,何胜旺在教学之余,坚持当好艺术文化的志愿者,先后辅导过1000多名美术爱好者,有近百名学生如愿考上了美术院校;他热心于文化下乡活动,为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务工作者写春联、送年画,为美丽乡村做墙绘;他无偿捐赠的国画、烙画作品粗略统计超2000幅……谁都知道,写字画画搞创作,搭纸搭墨,是一项烧脑、花钱、费工夫的活儿。对此,他总是微笑着说:“大家能喜欢,就是对我作品的最大认可。”
展望未来,何胜旺信心十足:“‘六艺斋’是我艺术之旅的码头,也是我不断提升艺术水平的驿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将在追求教学提升、画技扎实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时代,为人们的大美生活添彩。” (吕乃华 辛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