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衡水滨湖新区彭杜乡侯店村,有一个从四川“飞”来的孝顺儿子——李维洪,30多年来,他义务赡养孤身老人李书勤,并为其养老送终。他还坚持为村里人义务服务,无怨无悔。他见难相助,助人为乐,服务社会……是乡亲们眼里公认的好人。
26年如一日孝顺孤身老人
李维洪,1963年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桐坪镇群英村,原名李永红,来到衡水侯店村后,因与一位老人结缘,改名为李维洪。
李维洪的老家在山区,全家11口人,他在9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上边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下面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家里生活条件特别困难,父母五六十岁相继去世。1979年,为了养家糊口,刚刚16岁的他就离开老家,外出打工。他将父亲在世时说的话牢牢记在心底,并默默践行——“不管走到哪里,不坑人,不害人,做好事,做好人!”1986年,23岁的他辗转来到了衡水吴杜村砖厂打工。
侯店村和吴杜村紧挨着,工友中有侯店村的,闲暇时他就跟着工友一起到村里玩,渐渐认识了村里的一些人,其中就有李书勤老人,言谈中俩人很是投缘。当时的李书勤,由于家里穷,50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孤身一人,住着两间破房。一次,李维洪来家里找他玩,一番交谈后,李书勤喃喃说出了憋在心里的话:“你说我这把年纪了,就一个人,老了走不动了,可怎么办呢?”看着老人一脸愁云,李维洪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思索了几个晚上,经过和老家兄弟姐妹商量后,很快搬进了侯店村,闲暇时就去看望、陪伴李书勤。1989年初,李维洪在工余时间去看望李书勤,发现他生病了,身边连个端茶送水的人都没有,很是心疼,马上为他请来医生,又烧水、做饭、喂药,比亲儿子照顾得还细致,李书勤深受感动,嘱咐他以后多来家里。父亲“做好事、做好人”的嘱托又一次在李维洪耳旁响起,经过深入交谈,他决定担负起照顾这位孤苦老人的重任。通过一位工友介绍,两人达成共识,并签订了协议:李维洪为李书勤养老送终,按照辈分改名,从此俩人以父子相称。
李维洪的媳妇闻讯,带着身孕从四川赶来,并于1991年生下一个女孩,取名李建霞。从此,一家四口相依相伴,李书勤清冷的屋子里也终于有了家的味道。
李维洪平日里在外面打工,回来照顾李书勤的生活,并给他零花钱。提及这事,李维洪笑笑说:“一般就是每月给他几十块、上百块的,可老人很知足。”那时候,侯店村村民每人一亩多农田,李维洪全家分到了将近8亩,每年种小麦、玉米,农闲他就外出打工,小日子虽不是多么富足,却也有滋有味、安定幸福。
可生活总不是那么遂人心愿。1998年,李维洪到山东做买卖,赔了10多万元。媳妇接受不了,一气之下抛下年幼的女儿回了四川,后来又改了嫁。好在当时李书勤身体状况还不错,在家帮忙照看孙女、接送上下学。李维洪回到村里种地,农闲时就在附近打工,日子也还过得去。
但是,家里没了女人,生活没人打理,日子一久,祖孙仨的生活成了一团乱麻。加之李书勤年事渐高,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不值当的事儿也冲李维洪发火,有时破口大骂,有时还拳脚相加,但李维洪从不抱怨,而是更加细心地照顾他。2005年春节,李维洪的表弟来他家过年,这下又惹得老人不高兴,把李维洪骂了一顿,还撵他走,李维洪依旧默默承受。他说:“老人骂我我就听着,不急不恼,他打我我也不还手,有时候气得我偷偷哭。但这事又不好跟别人说,只好自己忍着。毕竟他是老人,啥事都得顺着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一片欣欣向荣,家家户户忙着盖新房。可李维洪和李书勤住的还是1967年盖的简易房,时间久了,一下雨屋顶就漏水,下大雨时还得从屋里往外淘水。爷儿俩何尝不愿住新房呢?可是手里没有多余的钱,拿什么来盖!看着老人渴望的目光,李维洪拼了命地在外面打工挣钱。2012年,他终于用自己的血汗钱,盖起了3间半大瓦房,还圈起了一个院,建房过程中,防水自己做、门窗自己做,前后花了11万多元。搬进亮堂堂的新家,老人扬眉吐气,高兴极了,逢人就说:“俺这个‘飞’来的儿子盖上了新房,就是搭上了永久的窝,以后也不会‘飞’走了!”
2014年,83岁的李书勤患病住进了医院,被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加之心脏也不好,瘫痪在床六七个月。李维洪一直守在身边精心照料,端屎端尿,喂水喂药喂饭,从不嫌脏嫌烦。2015年,老人安然离世,李维洪为他送终,哭得像个泪人。从1989年迈进这个家,李维洪26年如一日,就像对待亲生父亲那样给予照顾,与老人相亲相伴。
李维洪说:“做儿子的就要有做儿子的样儿,要孝顺。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顺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孝和顺是连在一起的。”孝顺,李维洪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好事做了一箩筐”
老人走了,勾起了李维洪的思乡情。他说,现在他的四川老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都建设得很好,兄弟姐妹的生活也比他过得富足,都住上了新房,家家电器化,都有小轿车,大哥大姐家每家有3辆小轿车。可是,问及他是不是有回四川的打算,他坚定地摇了摇头:“侯店村就是我的家,我对这里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跟村里人已经融合在一起。”
是的,李维洪把侯店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村里人也不把他当外人,平常村里谁家有事都喊上他商量。人们都说,他做人做得好,可交,都愿意跟他共事。他为村里人服务不怕苦、不怕累,实实在在、任劳任怨,主动干又脏又累、别人不愿干的活儿。听说谁家老人生病了,他赶忙买上慰问品去看望,跑前忙后,需要请医拿药也绝不推辞。村里农户办红白事,常常要招待100多甚至200多名亲友、乡亲的饭食,刷盘子刷碗是一项很繁重的劳动,李维洪从来都是主动承担这项任务。这些年来,李维洪累计为村里100多户人家红白事帮忙出力,炒菜做饭、刷锅刷碗搞服务,从无怨言;谁家修房盖屋,他也主动去帮忙,搅拌水泥、搬运砖瓦,从不喊累,而且每次都是义务劳动,分文不取。人们夸他,四川“飞”来的儿子,是全村出了名的大好人。
每次走在路上,李维洪从不只顾低头走路,而是“眼观六路”,找寻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并及时伸出援手,这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前几天,他发现有几个年轻人喝酒后抖威风,把四五个啤酒瓶摔在公路上,玻璃碴子碎了一地,汽车、电车来回穿梭,一旦轧上就可能会被扎破车胎。李维洪赶紧找来笤帚、簸箕,把玻璃碴子扫掉,倒进垃圾箱。
像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在市区人民路上,一名残疾人正过马路,车流密集,很是危险,李维洪发现后赶忙上前给予帮助,临别还塞给他20元钱;一位老人骑三轮拉着货上坡,李维洪看见后忙跳下电车帮助推车;几个年轻女孩在公交车亭喝饮料,上车时随手把空瓶丢在地上,李维洪上前捡起,放进了垃圾箱;有一次去德州旅行,他主动帮车上一位老人提包,下车了,老人却不见了,他就抱着提包在那里等,直到老人的儿子找来还给了人家。原来,老人下车后把提包忘了,回到家才想起来。老人的儿子一再感谢,并请他吃饭,被他婉言谢绝了。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李维洪。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动捐款200元;去年河南郑州水灾,他捐款200元……乡亲们都说,李维洪“好事做了一箩筐”!
女儿接过“孝”的接力棒
李建霞小时候,李维洪就教育女儿,做老实人、好人、孝顺人。女儿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从小就学着做家务,十几岁时,每次放学回家,都给爷爷和爸爸做饭、盛饭、洗衣服。后来,李建霞考上了山西财经大学,在学校里,和同学团结互助,尊敬老师,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外语学院研究生。
受父亲熏陶,今年32岁的李建霞也从心里把衡水当成了自己的家。研究生毕业后就回到衡水,不久前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准备在衡水工作、安家。值得一提的是,走向社会后,她牢记“父训”,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送温暖,关爱困难老人。李维洪现在一家企业当门卫,有时候也带人做房屋防水,这些年,他用自己打工的收入,供女儿上大学、读研究生,培养出了一名优秀的衡水好青年。
李维洪说,女儿没给他丢脸,她懂得感恩、为他人着想,树立了与人为善、爱岗敬业的价值观。李建霞也表示,要接过父亲“孝”的接力棒,孝顺父亲,好好为人民服务,当好孝道的新一代传人。
(张东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