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倡导食品安全、绿色安全等口号,但现阶段还有待改进和开拓。据了解,很多食品安全事故的源头是由于土地被污染,特别是农田污染比较严重,其中有一方面是农田膜带来的污染,为此多方建议:
一、各级政府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本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民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二、加强技术规范和市场监督。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安全技术规范,强制使用无毒添加剂,最大限度减少重金属污染;各级农业、市管等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与此同时,积极推广“一膜两年用”技术和适时揭膜技术,并结合农艺措施,优化耕作制度,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
三、对已污染的农田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塑料废旧地膜回收力度。组织人力用耙子回收农田中的废旧地膜,是一项有效的回收措施。同时,在翻地、整地、播种前用地膜回收机械回收废旧地膜,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建议研发推广实用有效的农地残膜回收机,实现机械化大规模回收农地残膜。
四、研究开发新材料,积极使用农膜替代品。
五、推广全生物降解农地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农地薄膜,包括利用木薯淀粉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的农用薄膜,可以在使用后12个月内在自然条件下100%降解成为有机肥料,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目前有很多企业开发可降解地膜生产,促进社会绿色环保文明口号。为倡导一个环保、安全、文明、和谐共存的国家共同努力。下面我从几科学方面详细的介绍一下:
1、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有食品包装、泡沫塑料填充包装、快餐盒、农用地膜等。在农业生产中,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农田残留地膜造成的污染。现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地膜厚度为0.004毫米,一个生长季结束后地膜破损程度较大,很难进行回收,大部分残留在了土壤里。
2、残留地膜对环境的危害:
(1)对土壤的危害: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养分,阻碍根系生长, 导致农作物减产。据调查,每亩地若含残膜3.9公斤,就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 而且这种污染很难消除。
(2)对动物的危害:残留的地膜很容易和作物秸秆参杂,被马、牛、羊等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
(3)弃于田间地头的残膜,被风吹至房前屋后和树梢,影响村容村貌。
3、近期国家发布了地膜方面什么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农业部于2017年10月14日联合发布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简称《农用地膜》) 强制性国家标准(GB13735--2017),此项标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农用地膜》强制性国家标准将标准对地膜的适用范围、分类、产品等级、厚度和偏差、拉伸性能、耐候性能等多项指标进行了修订,特别是提高了地膜的厚度下限,有利于地膜机播作业和回收再利用,对于解决地膜残留问题、减少农田“白色污染”、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4、新标准主要特点:
一是“三提高”,即是提高地膜厚度、力学性能、耐候性能。二是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毫米。三是“一标示”,在产品合格证明显位置标示“使用后请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字样。
5、贯彻新标准的意义:
农膜作为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修订的《农用地膜》标准的实施将提高地膜的可重复利用和可回收性,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夯实技术基础。
6、相关法律法规:
地膜使用者有义务将地膜集中回收。《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农业投入品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包装废弃物或者农用薄膜,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交由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农业投入品使用者为个人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7、科学使用和回收地膜
农民朋友购买地膜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农资门市,注意查看地膜产品合格证,杜绝购买三无产品和超薄地膜,积极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的标准地膜,从源头上提高地膜的可回收性。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和完善农艺措施,使用一膜多用、行间覆盖等技术,加强粮棉、菜棉等倒茬轮作,适度降低农作物对地膜的依赖度,积极推动地膜使用减量增效。农作物种植前和收获后要及时捡拾残留在耕地中的废旧地膜,捡拾的废旧地膜应及时交到回收网点或者企业进行加工处理,严禁将废旧地膜随意丢弃或者焚烧。
枣强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3月